九十後成長不易?我看我一代的難處

日前參與了香港電台製作的《我未成年—九十後成長不易?》論壇,讓人反思我們這一代在成長中所遇到的問題。每一個人成長都是不易的,雖然我不清楚80後,或更早年代的人在年青的時候如何成長,遇到什麼問題,比起我們是更艱辛還是怎樣,但讓我想以我的認知來寫出我所看到自己一代在成長中有遇到的一些問題和難處。

先從年青人的心理說起。很多人說我們被動、沒主見,我覺得這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箇中原因我認為是因為很多人的內心普遍都較空虛和迷惘。我們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可以做什麼,做的事對不對;大家做事都沒有方向感,不知道自己做一件事是為了什麼,前景比較模糊,不知需要什麼。因為人們內心中的種種不明確,使大家都變得被動和傾向服從別人的期望。其他人叫我們做什麼我們盡量依從,總知先去做了,再去想這樣做是為什麼。還有就是羊群心理,人不做我不做,自己獨立和主動地去做一件事會感到很沒安全感。最佳的例子就在班房中:老師問一條問題,大家都知道答案,但就沒有人敢說出來,一來怕出位,二來對自己沒有信心,三來沒有自信能清晰表達。

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吃喝玩樂,四出消費,十四、五歲,不少人已經跟朋友試過打桌球、打麻雀;飲過啤酒、嘗過高級美食……有人說我們只顧玩樂,不務正業,但我認為這不盡正確。年青人喜歡玩樂是人之常情,在大的壓力下抽離出來,暫時拋開現實。而在香港的社會價值觀下,減壓方式走到了物質化。社會總是要求年青人多參與文化活動,但事實上香港並不太注重人文生活,很多所謂文化活動也有很重商業味,看起來好像什麼都要花錢消費,人們不多真正從人文活動中得到心靈上的滿足。加上現在家庭關係不太親密,社會物質豐富,青年所得到的滿足就是來自物質,而非來自文化的熏陶。在年青人心中,跟朋友吃喝玩樂這些物質化的活動就是他們的一種文化活動,最佳的聯誼。而援交,或多或少也是由這種物質化的價值觀所造成。大家都知道這是不道德,但在物質層面上,援交帶來的損失其實很少,犧牲的最多是一個可循環的身體,賺錢卻是十分容易,計下去是極高成本效益的交易,為了滿足物質生活,多賺點零用,何樂而不為?

年青人喜歡上網,這是無可厚非,其實和從前的打band熱一樣,上網都是年青人的減壓活動之一,興趣的一種,只是參與更廣泛。網絡世界是一個無邊際的自由空間,有無限的探索,自由而隱性的交流,這是內向被動的年青人最理想的人文發展平台。不過,當人們沒有從現實生活中取得足夠的滿足,尤其在價值上沒有得到認同,得不到人生的啟發,就很容易就會沈淪網海,因為網絡世界是一個十分容易抒發感情、得到認同的地方。我並不認同留連網絡世界是一件絕對的壞事,只要善用,在網上所能學到的、啟發到的可能比在一般所學到的更多,在網上所交流也有助建立自我和自信,我在這裡寫Blog就是這一回事,上一代寫日記、投稿也是這一回事,就是方式不同。只是,年青人亦需明白過於封閉自己在這個虛擬世界又是另一回事。過度沉迷的人,就是沒有體驗到現實生活的美妙之處,造成在現實中的自我形象低落,也是社會缺乏人文風氣所造成的悲劇。

年青人自我形象低落又是怎樣的一回事?我認為這和對前景的期望有關。近年香港提倡很多不同的生活態度,不像以前一味鼓吹讀書升學就事成,成敗之間如此分明。年青人現在從複雜繁多的資訊中追求自己的價值觀,但這些價值觀往往不太受長輩認同。長輩經常以自己的角度來量度九十後,要求他們多才多藝、良好溝通和社交能力,而這一套指標已經不適合新一代,不斷抨擊年青人各種不是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自尊,降低他們的自我形象。說要有良好交際能力,年青人會覺得虛偽;現今家長要求子女要多才多藝,他們又看不到意義何在,反而有被壓迫的感覺;要求高度語文能力呢?這一代少用正規文書,近年語文教育又亂七八糟,又怎能達到傳統的標準?這一代的價值觀不單單是學業成就如此簡單,還包含其他非主流的理想。以上一代的指標評價這一代,並不公平。如果過份打壓,會使青年對前途失去信心,轉而投向不良行為例如援交、吸毒、打鬥等,從損友的認同中建立自我。

在學習上,這一代絕對不易渡過。家長乃至社會過份重視學業,子女心中其實也想盡量滿足的。可是,人們漸漸覺得矛盾,一方面我們明白不應該只顧讀書,還要顧及全人發展;另一方面,我們又意識到社會現實是不將全副心力投放到學業,將會前路茫茫,家人亦會指責。所以,有人抵受不著壓力和失敗投向不良行為、嬉戲耍樂,逃避社會壓力;有人力爭上遊,力求通過考試,接受功利的價值觀,變成書呆子,手段也變成目的。這些人沒有來自社會的壓力,卻給自己加上制衡的壓力。所幸的是,也有不少人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點,但他們的取向卻被社會懷疑著。

此外,學制的轉變亦為這一代增加不少壓力,這個不言而諭:先有教育語言的問題,母語教育使學生要在中英之間決擇作出:社會現實是中文學習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卻難以晉身高等教育;英語學習難以適應,語文未必學得好,卻是進入高等教育的必須,學生面對的是語文學習和知識吸收之間的矛盾。然後,又有末介舊制的末日感,生怕會考失敗更難翻身,即使成功亦要面對和新制學生的競爭。而新制的同學也自我標籤成白老鼠,生怕得不到合理對待。種種教育制度的轉變也造成教學模式的中途變更,學生是無所適從,不知學習意義何在,變成為讀書而讀書。

在家庭方面,家人間的關系似乎都比較疏離或表面,要不漠不關心,要不過份擔憂。家長經常說不了解子女在想什麼,這是理所當然的,不是說家長不去關心子女,而是子女根本上不願意跟父母分享。父母在很多年青人的心目中都不是很好的傾訴對象,有些人認為父母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和不能分享苦樂,例如學業上,你問他如果學習,很多家長只會答加把勁、溫多點書這類行貨,完全解答不到疑惑。又例如遇到一些自己認為是奇妙的事,對父母分享又可能得不到積極正面的回應,要不敷衍幾句,要不問長問短,難以得到共鳴。

另外,子女有很多想傾訴和分享的事正正是父母的禁忌,例如想買一件物品、交到了一位新朋友、參與一個從未試過的活動……家長往往會嚴加責罵又或不停說教,在反叛時期人們尤為反感,雖然家長可能是出於關心,但給子女的感覺就像問罪一般,試問誰會想跟家長分享來刺激他們的神經?而最能傾訴和分享的始終都是同年齡的朋友,能同甘共苦,互相理解。現在有家長想透過網絡進入子女的內心世紀,有時反而令子女更反感,正如剛才所說,有些事情子女絕不想讓家長知道,你愈想窺探他們的內心,他們就愈覺得是受監視,在侵犯著他們的私隱,大家關系反而更加緊張。

哪我們到底需要多大的自由?似乎我們也拿不定。太少自由時感覺自己事事受束縛,無法發揮自己;一旦放鬆給予自由,又會不知所措。就好像在班中,同學總是要求著課堂要有更多自由、更多互動,老師一旦放手了,同學又不知如何主導課堂,有時反而調轉頭來埋怨老師不教書。這可能是因為很多90後從小就被照顧和保護著,或是被管教慣了,心中一方面渴求自主,另一方面又不能獨立處事。不過我想這個情況在千禧後更為嚴重,感覺現在怪獸家長愈來愈多了。

其實父母的關懷要從小做起,並要持續地做。相處時應細心聆聽,並加以開導啟發而非以指令回應,要使子女覺得父母是可靠的傾訴對象,到發覺有問題時才「忽然關心」,子女是不能習慣的。家人之間也需要互相尊重、互相諒解,尤其是大家的價值觀差異。由於文化轉變,以上一代的權威性管教,子女並不太接受,現代青年人受自由的文化所影響,較不受傳統觀念所束縛。當然,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家長也有他們的難處,在繁忙的生活中要維持一個親密的親子關系,實在不易。希望年青人也明白父母的難處,不要處處為難,輕易鬧翻。

總的來說,我們承受了很多的社會期望,心中存在著不少矛盾,很多時都沒有明確的方向,而最欠缺的,我想就是一個富足的內心。作為九十後,面對著種種的壓力,成長的確不易。可是,這一切都並不代表我們是有問題的一代人,以上難處亦不是人皆所有,我們很多都一直在克服各種困難,尋求著人生的意義,期望得到啟發。希望社會不要為每一代人都加上標籤,以自己的價值觀斷定一代人的一切。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