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 us all Unite! 二次重譯

1940年首映的反法西斯電影《大獨裁者》,乃英國著名喜劇演員差利卓別靈的代表之作。他在結尾擲地有聲的演說,觸動世人,流芳後世。在當下的社會氣氛下再聽,又是新一重衝擊。

印象中這篇演講在2013年時的網絡上只有很少中文譯本,維基語錄的譯本更只有機器翻譯的質素,故此當時衝動之下就自己譯了一次並更新了維基語錄的翻譯。今次重溫之時,又一次衝動,就著這一次的體會與理解,重新再修譯和修飾演辭文本。

繼續閱讀

令俄羅斯抓狂的《1944》

hqdefault

日前歐洲歌唱大賽,烏克蘭因今年新增的電視觀眾投票而突圍奪冠,但賽果一出隨即引來俄羅斯一片罵聲,和我夥拍Project的俄女也在facebook發泄了怨氣,這令從來不留意這些歌唱比賽的我要一探究竟。

就如同《十年》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爭議一樣,烏克蘭代表歌手Jamala的參賽歌曲《1944》被指宣揚反俄訊息卻能獲準參賽兼順利奪冠,從而引來比賽乃60年來最政治化的批評,而歐洲歌唱大賽卻是明文規定歌曲不可以涉及政治。

繼續閱讀

曾有那麼一段日子 Those Were the Days

在欣賞Vera Lynn的懷舊金曲時聽到一陣很吸引而有點熟悉的旋律,乍看之下得知歌名是Those Were the Days,再稍為調查,發現其來頭也不小。

此歌本來是20年代一首寂寂無名的俄國情歌Dorogoy Dlinnoyu(By the long road),雖然這首歌在1953年出現在電影《Innocents in Paris》中,卻亦不太為人熟悉。直到1968年,經Boris Fomin及Gene Raskin重新填上英文歌詞,由另一位英國女歌手Mary Hopkin作為出道首支單曲演歌後,此歌馬上紅遍英美兩國,高據多個音樂排名榜,歌曲亦在短短數年間受多國垂青,出現不同語言的版本和改編。而對這旋律的熟悉感覺,可能就是因為鄧麗君也演唱過這歌改編版《往日的時光》,而自己不知在什麼時候聽過。

而我要推薦這首歌的原因,除了因為熟悉的旋律和令人驚歎的Mary Hopkin(當然是驚歎她的唱腔,嗯)外,還因為它的歌詞的確有意思。相信人愈大會對歌詞的感受愈深刻。歌詞以記敘形式表達,請各位慢慢細味,我不作多述。唯一要抒發的是,歡樂的時光只會愈來愈少,而且會愈來愈變得不單純,昔日那種純樸的快樂感覺會愈來愈難尋回,所以必須珍惜當下每段愉快的經歷,更要珍惜的老朋友!以下請欣賞:

Mary Hopkin 1968年版本

Vera Lynn翻唱版本(1970)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tavern
Where we used to raise a glass or two
Remember how we laughed away the hours
Think of all the great things we would do

Those were the days my friend
We thought they’d never end
We’d sing and dance forever and a day
We’d live the life we’d choose
We’d fight and never lose
For we were young and sure to have our way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Then the busy years went rushing by us
We lost our starry notions on the way
If by chance I’d see you in the tavern
We’d smile at one another and we’d say…

Those were the days my friend
We thought they’d never end
We’d sing and dance forever and a day
We’d live the life we’d choose
We’d fight and never lose
Those were the days, oh yes, those were the days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Just tonight I stood before the tavern
Nothing seemed the way it used to be
In the glass I saw a strange reflection
Was that lonely woman really me?

Those were the days my friend
We thought they’d never end
We’d sing and dance forever and a day
We’d live the life we’d choose
We’d fight and never lose
Those were the days, oh yes, those were the days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Through the door there came familiar laughter
I saw your face and heard you call my name
Oh my friend we’re older but no wiser
For in our hearts the dreams are still the same….

Those were the days my friend
We thought they’d never end
We’d sing and dance forever and a day
We’d live the life we’d choose
We’d fight and never lose
Those were the days, oh yes, those were the days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從前從前  有個酒館
我們曾在那銜殤小酌
猶記我們如何嘻笑度日
夢想我們將要幹的大事

曾有那麼一段日子,吾友
我們曾以為它永遠不會結束
我們會載歌載舞 直到永遠
我們會過著自己選擇的人生
我們會戰無不勝
因當時我們年少輕狂 意氣風發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接著歲月匆匆從身邊飛逝
一路上我們遺失了不切實際的奇想
若有機會於酒館中重逢
我們會相視而笑 並且說

曾有那麼一段日子,吾友
我們曾以為它永遠不會結束
我們會載歌載舞 直到永遠
我們會過著自己選擇的人生
我們會戰無不勝
曾有那麼一段日子,噢,沒錯,曾有過那麼一段日子啊…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就在今夜 我站在酒館之前
事過境遷 人事已非
酒杯中 我看到一抹陌生倒影
那個孑然一身的女人 真的是我嗎?

曾有那麼一段日子,吾友
我們曾以為它永遠不會結束
我們會載歌載舞 直到永遠
我們會過著自己選擇的人生
我們會戰無不勝
曾有那麼一段日子,噢,沒錯,曾有過那麼一段日子啊…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門外傳來一陣熟悉的笑聲
我看見你的臉 聽見你叫我的名字
吾友啊 我們長了年紀 卻沒長智慧
因我們心中的夢想 至今仍然沒變

曾有那麼一段日子,吾友
我們曾以為它永遠不會結束
我們會載歌載舞 直到永遠
我們會過著自己選擇的人生
我們會戰無不勝
曾有那麼一段日子,噢,沒錯,曾有過那麼一段日子啊…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歌詞來自架空馬戲團,她的翻譯非常出色,故這次不自己譯了。
Other Reference:
Wiki – Those Were the Days
The Story of Those Were The Days

為偉大演說讚頌

歷史上有很多偉大的演說,他們所說字字珠機,意義深遠,其震撼力更使人永世難忘,足以感染每一個人的思想。如果將演辭譜成悅耳的歌曲,定必使更多人得以接觸,發揮更強的感染力。

混音樂隊MelodySleep就作出了這種嘗試,一些出色演說的原音被他們重新混音,令出色的演辭有個全新、更親切的演譯方法。

Charlie Chaplin – Let Us All Unite!

繼續閱讀

後會有期 We’ll Meet Again

不得已的分離大多時都是痛苦的,尤其因戰爭而離別,總是既哀且苦。1939年的歐洲,充滿戰爭的陰霾,沒有人知道希特勒的魔爪何時狠狠地爪下,各地都加緊徵兵,很多人被迫離鄉別井加入衛國的行列,這時Ross Parker和Hugh Charles創作的一首歌曲,成為了戰前英國最著名、最令世人共鳴的歌曲之一。

《We’ll Meet Again》這首歌鼓勵過不少因種種原因(當時自然是戰爭比較多)而要與他人分別的人,它告訴鄉親父老、家人愛人,不用為自己的離別而感到哀傷,聽到我唱著這歌,就要以歡笑看待,大家必將在某個晴朗的一天重敘。雖然大家心知那個地方很可能就是天堂,悠揚的音樂卻使人忘記了那份傷感,歡欣的歌詞和眾人齊心的合唱亦令大家從容面對。

二戰英國當紅歌手Vera Lynn在各地演出以及在同名電影中演唱後,此曲更深得人心,而歷史也沒有遺忘過它,它在戰後亦被用作愛人分別時的情歌,另外也出現過在幾套電影中。

繼續閱讀

沒有雪的雪山

如果我說非洲有一座雪山,相信很多人都不相信,話我在騙大家。實不相瞞,在非洲的坦桑尼亞,的而且確有一座舉世聞名的雪山,名為乞力馬扎羅山(斯瓦希里語:Kilimanjaro,意為「燦爛發光的山」)。這座正好座落赤道之上的山是非洲最高的山,不要小覷它,它的最高峰達海拔5835公尺,比歐洲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山還要高近300公尺,比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相差3000公尺而已。

乞力馬扎羅山其實是一座睡火山,和日本的富士山有點相似,不過科學家在2003年發現火山內的熔岩離火山口只有400米。雖然沒有歷史記錄,不過當地居民表示它在150至200年前爆發過。它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山頂比較平坦,火山口形狀成一環狀溝,頗為奇特。

Kilimanjaro-1938-uwmKilimanjaro

繼續閱讀

祖國歌 Was ist des Deutschen Vaterland

清朝道光年間,中西方交流頻繁,長毛狀元王韜到歐洲遊歷,3年後回國,開始著手編寫他在歐洲的所見所聞。其中一本《普法戰紀》記述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並於1871年在香港《華字日報》連載。在書中他翻譯了兩首歌曲的歌詞,其中一首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法國國歌《馬賽曲》,另一首則是德國的《祖國歌》(即將要介紹的歌曲),它們成為中國史上首兩首具中文翻譯的西洋曲樂。

《祖國歌》(德文:Was ist des Deutschen Vaterland),直譯是「何謂德意志祖國」,是德國愛國詩人Ernst Moritz Arndt於1812年創作的一首詩,音樂家Gustav Reichardt於1825年譜成音樂。在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前作為德國的非官方國歌廣為傳唱。

繼續閱讀

歷代中國國歌–民國時期

前一則:歷代中國國歌–清朝

《卿雲歌》

1913-1915民國北洋政府官方臨時國歌、1921-1927北洋政府官方國歌、
抗戰時期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偽中華民國北京臨時政府、偽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及偽中華民國政府聯合會 官方國歌

1912年7月民國政府徵集國歌時所得,歌詞出自《尚書大傳·虞夏傳》,內容為歌頌祥端之雲,並宣揚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歌曲由僑居北京的法國籍比利時音樂家約翰·哈士東(Joam Hautstone)譜曲。1913年4月28日經國會審議後定為臨時國歌。1915年被《中華雄立宇宙間》取代,至1921年被重新譜曲再度成為國歌。於抗戰時期日軍於華所扶植的偽政權皆以此作為國歌。

繼續閱讀

新世紀的古典音樂—Era Classics II

今年Era出了兩張新專輯,一是《The Essential》,另一隻是《Classics II》,前者沒什麼特別,只是精選幾首舊作併合而成。後者卻是個亮點,繼09年發行《Classics》後,今年再度推出續作。

繼續閱讀

被惡搞的背後

http://www.tudou.com/player/outside/beta_player.swf?iid=55621482

還記得它嗎?無錯,它就是幾個月前被惡搞的「紅軍版Beat It」,紅軍以行動證明了他們以什麼語言演唱也行,有能將一切歌曲化為史詩的能力。

不過,在大家對它嘻笑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被惡搞的背後其實是什麼?這些片段是什麼來頭?背後有一個什麼的故事?

其實,被惡搞的是1976年《長征組曲》的其中一曲—《四渡赤水出奇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