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黑體香港版終於出現了!

近日偶爾發現原來Adobe在上年11月中已悄悄更新了思源黑體(Source Han Sans),版本由v1.004跳至v2.000,Google方面亦於11月尾隨同更新了同源的Noto CJK的git。從Adobe的blog上可以看到這個相隔近3年半的更新主要內容如下:

繼續閱讀

冷門但好學好用—行列輸入法速探

寫於2015年5月22日,2018年8月11日重修。

速成和倉頡(下稱倉頡系)是香港人最常用的中文輸入法,我們從小學的電腦堂已經開始學習。然而,倉頡系輸入法向來都是難學的,不少人花費數年時間連倉頡的24個字母和76個輔助字形都背不了,只得棄而轉用較易學習但難以普及的九方輸入法。

我也是其中一個學不成倉頡系輸入法的例子,改而學打九方,雖然解決了日常的打字問題(空出一隻手更可以邊打字邊食零食 🙂 ),不過到了近年發現外面大多電腦都沒有提供九方輸入法,要在其他電腦安裝九方很多時都很麻煩,甚至會因版權、電腦保安設定等問題而被禁止使用,這時就像是被廢了武功,對著電腦一籌莫展。為解決這個問題,數年前我改而學習另一款Windows內置而且個人認為比倉頡系易學得多的輸入法——行列。

最近很多人見我在用行列輸入法都感到十分好奇,想了解更多,但行列的概念卻不是我能用三言兩語便可解釋清楚。雖然以前我都寫過一篇介紹行列的文章(見延伸資料),卻也不易理解,所以重作一篇再次介紹。 繼續閱讀

[轉]中文無罪

轉自:http://matthewwth.xanga.com/739438759/%e4%b8%ad%e6%96%87%e7%84%a1%e7%bd%aa/

作者:Matthew Lennard Wong

我們都傾向神化英語。

語言出現高低﹑優劣;而英語,顯然是高尚無比,故看英文報紙的人是具修養的,說一口流利英語也是必須的。

我常眼見著滿口吞吞吐吐的所謂英中學生,常因自己英語欠佳而常感自卑,盲目崇拜學校灌予他們的一套信念。我們生於華人社區,長於華人社區,硬要這地成操英語之地,硬要華人強造虛構的「英語環境」(英中),並硬要達到英國人的英語水平,其實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我曾翻查英語何以成為國際語言,卻不得要領。原來,世界上暫時沒有任一國際組織或機構,有任何法定明文寫下承認英語是一國際語言;那麼,「英語是國際語言」便只是大家的認知,卻不是硬筆寫下的條文。英語作為世界語言,顯然是歷史的遺物。19世紀大英帝國殖民地遍滿天下,有「日不落帝國」之稱,而且英國海上貿易薘勃;那麼當然,英語是「世界語言」的地位便不明自曉。

然而,若然一個世紀前稱霸世界的是法國又如何?

在歐洲許多地區,英語未必是流通暢行的語言,尤其在東歐一帶更甚。至於法國人英語的遜色程度,更是盛傳於旅遊者之間,想去法國旅行而不通法語,恐怕頗有隱憂。法國雖與英國相鄰,然卻為世仇,法國人自信法蘭克民族是一個光榮的民族,並對英國人的成就感到妒嫉;所以,法國人根本沒有興趣去好好鑽研英語。

若然那樣的話,香港的英語教學政策,也是不揭自曉的,是英國殖民教育的痕跡。英國人所到之處均行愚民教育,作為宗主,以英語作殖民政府官方語言,故學子須習他們的語言入仕;並且,門檻非常高,以控制殖民者流入殖民政府的數量。不過,這個殖民政策的影子,一直從港英年代沿用至今。

不過有說,香港是個國際都市,英語是與外人溝通和貿易的重要工具,故港人要多習英語,亦無可口非。不過,「香港是個國際都市」,這是真的嗎? -  抑或僅為教育機構不懈宣傳下而產生的「認知」?

事實上,只要是沿海大城市﹑交通交匯處或地區首府,都基本上是「國際都市」;要數例子的話多不勝數:巴黎﹑東京﹑首爾﹑法蘭克福…. 只要當地人站在他們的角度,當他們看到這城市外人較多,那這城市就是「國際都市」了。不過,如我剛才提到,英語在巴黎是有限度流通的,流通地區可能僅限旅遊區﹑機場﹑商界;你即管試試走進小巷吃三文治,看看店主能否操英語;又例如東京,英語隨時比法國人還要爛,卻不也是「國際都市」嗎?可以想象,在這些「國際都市」裡,到底真正要在前線說英語的人會有多少呢?若你要在機場﹑旅客區或商界與外國人打交道,英語當然是少不免的,但要指示洋人到哪個閘口登機,哪件行李要收額外費用,真的需要學校所教到的學術英語嗎?

每個範疇也有他尊用的英語,例如機場和商界已有完全一套不同的專業英語,這是需要進到行業裡再慢慢學習的;但顯然,你不可能與外國人打交道時談及希特勒的<>,又或談及張五常的經濟理論。在職場工作的人會知道,基本英語作文書之用有時是需要的,但真正在職場上用英語對答,與外人決戰的機會其實不多,即使政府﹑學校這些機構,開會還是操中文的多,文書記錄亦更多用中文的傾向。社會有各行各業,在職場裡,我們的社會是否真的需要每一個人都能操得一口流利英語呢?是否每年10萬個中學生,將來都要走在對外溝通的最前線,天天碰見外人?事實上,還是不少人最終投身職場後,以荒廢英語者為居多。

除了就業和實用性問題,英語教學再引伸而來的另一問題,即便學習成效的問題。要搞清楚,能否學好英語,是「語言教學」的問題;然能否透過一種語言來看習其他學科,是「教學語言」的問題。普遍家長教師的思維就是,只要把所有學科統統用英語來學習,學生的英語能力便會突飛猛進;不過,事實如何,大家深知肚明。

我就問問大家一個問題:要一個法國人用中文來學生物,你怎樣看?

學習英語,是獨立學習一門語言的問題,故是「語言教學」的問題,然並不等於用英語學習各科,學科的吸收力便會較高;反而,是以反例較多。比如說,很多英中學生學了某科的英文術語,卻竟然不知相應的中文解釋是什麼,故無法向人解釋;又或,一些英中學生根本不知道英語字詞的意思,唯有猜猜度度,用直覺去理解(尤其答題時)。而且,英語學習學科令學生對學科對自身的關係和親切感大減,例如要用英語去理解香港的保育議題,用英語去了解「板間房」,用英語去認識文化大革命的經過,其實令學生對知識感覺更加疏離,嚴重阻礙了學生吸收學習的進度,以及推而廣之的 - 社會責任心。

出於對英語教育的崇拜,中國語文學習無聲無色地被邊緣化了。早前相信大家也多多少少有看過幾篇來自前名校生(現在為記者)的文章,文中提及在名校裡的校園生活,那時引發了好一場激烈的文字戰。根據他們所述,校裡學生會不屑中文,甚至不說中文,不修讀用中文的學科。事實上,中中被視為次等學院,中文學科也被標籤成英文欠佳的人的避難所 - 其實不公,也不對。結果,最諷刺的事發生了:作為中國人,卻對中國語文認識淺薄,偶語而無以言,執筆而無以對。更甚,大部分學生為追隨英語的高速列車,而拋下中文,但英文又抓不好,中文更被拋諸腦後,結果造就出更多中英皆欠佳的學生,形成「兩頭唔到岸」的語文障礙者。我不排除的確有學生能同時處理兩種語文的學習,然而那畢竟為少數(即使在英中亦然);那麼,我們的教育語言政策旨在培訓精通中英文理的語言通才,卻最終只有區區數成尖子最終達標,而以剩餘九成學生成為這政策下的陪葬品,以犧牲學生公平學習的機會,來培訓極少數的「英語人才」 - 對個別學生的先天能力完全置諸不理。中文其實是一種美麗的語言,歷史源遠流長,結構嚴謹,精簡易明。作為中國人,領頭在學校對自我文化進行摧殘,其實可悲。

語文政策進一步帶來的細微惡果,即衍生出學生被標籤化的問題。在1997年回歸以後,當時的教統局透過媒體大力宣傳「母語教學」,透過電視機和車站廣告洗腦式的宣傳,呼籲學校回歸以中文教學,指能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親切感和學習的成效,教統局還表示會盡力協助學校轉營,並給予過渡期讓學校準備。然而,正當某些學校安然轉營之時,部分學校卻拖慢步伐,靜觀其變 - 最終它們勝出了,因為教統局忽然將「母語教學」叫停。那些轉營了的中學過了橋才知中計,從此被定位為「CMI」,永不超生,餘下未變的竟成了高貴的「EMI」,家長為此爭個頭破血流。一些以前蠻不賴的中學,經此一役,竟從此被標籤,不能翻身。這,就是整個「母語教學」運動推行的醜惡經過,造就了一批批被比下去和標籤了的所謂「中中學生」,剝削了大家平等地接受教育的平台,奠下了「只有英中才能上大學」這樣的謬論。如此謬例維持至今,成為全球教育體制中的一大奇境。事實上,幾乎除了香港以外,絕大部分先進國家城市的教育語言,均以母語為教學語言,絕不會有「法國人的學校用英語學地理」這樣荒謬的事;自然,也不會有學生因語言而被比下去。

學習英語,與以英語來學習知識,是完全兩回事 - 語言學習本身是獨立的。就算是香港的崇日青年,我看也未至於會用日語來看歷史書 - 除了非常精於日語的少數人。學習外語要靠的,其實還是自己,而不應盲目相信校園製造的「英語環境」便是「寶藏」,更不應以英語能力來評論和標籤學生,定他們優劣。

我自己的英語聽﹑寫﹑讀﹑說方面也無大問題,可以與洋人毫無障礙地交談;然,我的英語認知並非來自學校,而是來自平日看報紙﹑節目及多與洋人交談等等的機會來增長英語的熟練度 - 因為課本裡的英語,本來就不適用於日常的英語對答和交談;學校,真沒多大功用。

其實我不是想否定英語,更不是想說英語學不學也罷。無可否認,無論是否出於歷史原因,英語是世界語言是鐵定的事實;且透過英語能與世界各地的人溝通﹑交流,本身也是很有價值,很有樂趣的一件事。然而,學好英語與外國人交往,並不等於要從小到大便遺忘母語,更不代表要從小孩開始就要用外語來理解新的知識。

這樣的教育語言政策,其實害了一整代。

最後我只想說,我是支持母語教學的。

中文輸入法:方便的概念

聲明:以下內容,乃針對行列輸入法綜合輸入法所作的回應,文中「站長」指該輸入法之作者

行列輸入法綜合輸入法網頁:http://sites.google.com/a/dayi4u.co.cc/da-yi-xing-lie-qing-song-shu-ru-fa/xing-lie/xing-lie-shu-ru-fa

最近多了行列,與隨身版比較了一下,

領悟到改進輸入法輸入上方便的概念

繼續閱讀

也談母語教學

香港回歸後大力推動母語教學,七成半的學校在初中皆以中文作為主要教學語言。母語教學本來是一件美好的事,因為母語使我們更易掌握課題,作深入了解。可是,十年來這項政策一直備受批評,說母語教學使學生英文水平下滑、學校風氣差了等等,挑通眼眉的會知道出現了一種標籤效應,不論家長、學生、雇主甚至教師都認為以英語學習的人才有成就。但在我看來,造成母語教育失敗的不單是標籤效應,還有教育政策。

我個人認為以母語教育是一件好事,無可否認使用母語學習會更易、更快和更好地學習,知識很容易就能被吸收理解。試比較一下你看廣東話節目和英文節目時的感覺,是不是看英文節目時會比較難去理解內容呢?縱使它輔有中文字幕。

那以母語教學又是否會令英語水平下降呢?或多或少都會有影響,但影響是不是很大呢?我又覺得不是。我從兩年的英語教育中感受到,語文科以外的科目雖以英語教授,但與日常英語又沒有太大關聯,自己的英語似乎沒有因其他科目皆以英語教授而有很大提升,反而因為以英語教授,感覺課文比初中時更難融匯貫通,甚至有時不能理解課文的意思。相反,當我看一次該課的中文版後,感覺是更清楚明日內容了。

有人認為以中文學習的人就沒有出息,但其實這是在教育政策和標籤效應混合後產生的錯覺。修讀英文班的人,全都是級中成績最好的人,他們都是級中排名最頭的數十名學生。文理科目成績較差的都排除在外,除非是全英文中學。那麼留在中文班的,都是一些平常成績較差的學生,就造成了中文班的學生看似能力較差的幻象。不過,他們有一部分資質其實不差,我看見有些讀中文的同學以中文學習後出來的成績比讀英文的高出一截。他們其實都是人才,可能英文稍差一點而已,卻被社會排除在外。我們看預科,大多科目都是全英文授課的,哪裡可以讓這班一直用中文讀的人才容身?不論你在會考有多高分,只要高中時你不是用英文讀,你都沒多大的機會可以升上預科,因為你根本難以適應全英的課程。而雇主很多都要求中七程度,埋沒了不少人才。這個情況或許會在三三四下有所改善,但標籤仍然存在,英文差的人要上大學進修學科仍然困難。

我們沒有見到會考英文科合格率因母語教學而大大下降,反而見到部分語文能力較差的人在考試中脫穎而出,只是受標籤帶來的精英教育影響,比例較少而已。

看日本,人家對英文其實不太在乎,想進修科學的就讓他們用母語進修,想學語文的就讓他們學,最後成為翻譯,協助不會英文的學士交流。他們不受語文阻礙,專心鑽研學術,才成就了科技發達的日本。

我明白,在香港對英文的需求比其他地方高和重要,但那個學習時數比其他地方都長的英語課程其實亦已足夠。知識行頭,其他科目應以知識為重,相關英語,到他們覺得有需要才學也不遲,更何況在中文授課的同時亦有些英語專有名詞滲了進來。我認為語文科以外的科目,知識的吸收比語文更重要,要不然索性把語文科的比例提升吧,為什麼要以外語扼殺語文能力稍差的人學習知識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