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會有期 We’ll Meet Again

不得已的分離大多時都是痛苦的,尤其因戰爭而離別,總是既哀且苦。1939年的歐洲,充滿戰爭的陰霾,沒有人知道希特勒的魔爪何時狠狠地爪下,各地都加緊徵兵,很多人被迫離鄉別井加入衛國的行列,這時Ross Parker和Hugh Charles創作的一首歌曲,成為了戰前英國最著名、最令世人共鳴的歌曲之一。

《We’ll Meet Again》這首歌鼓勵過不少因種種原因(當時自然是戰爭比較多)而要與他人分別的人,它告訴鄉親父老、家人愛人,不用為自己的離別而感到哀傷,聽到我唱著這歌,就要以歡笑看待,大家必將在某個晴朗的一天重敘。雖然大家心知那個地方很可能就是天堂,悠揚的音樂卻使人忘記了那份傷感,歡欣的歌詞和眾人齊心的合唱亦令大家從容面對。

二戰英國當紅歌手Vera Lynn在各地演出以及在同名電影中演唱後,此曲更深得人心,而歷史也沒有遺忘過它,它在戰後亦被用作愛人分別時的情歌,另外也出現過在幾套電影中。

繼續閱讀

HBO炮製—扣人心弦《雷霆軍天》

最近HBO播出了新一部迷你戰爭劇集—《The Pacific》(NOW譯《雷霆軍天》)。很久都沒有看戰爭片了,上兩個月HBO播出後當然一馬當先去追看了,這一次看,是另一個震撼的感受。

第一個震撼的感受是我第一次看全高清的大片,1080p的畫面確實是非常震撼,尤其是表現在戰爭片上,每一個細節都表露無遺。那怕是磚上的一個小孔、機槍子彈在地面揚起的每一粒灰都能清晰可見。不過遺憾的是我的螢幕只有1440×900的解像度,要是有個更好的螢幕就看得更爽了。還有這個垃圾螢幕的解像度奇低,只有1000:1,在昏暗的環境下基本上是漆黑一片,可憐我在第二集的夜戰中只看見子彈射出的火花重重,沒看見一個衝過來的日本兵倒下……

在瓜島食飯,苦中作樂(點擊放大)

這一套劇的主題從片名可知就是有關太平洋戰爭,如HBO一貫的風格的焦點還是落在一隊人身上,這一次是美國海軍陸戰隊一團H連的幾位士兵,從他們被派到瓜達爾卡納爾這個二戰中其中一個環境最惡劣的島嶼上開始,直到沖繩島戰役結束,大家返回家鄉。每一集都突顯了美軍在太平洋戰線上的喜與悲。

很多內地網友都認為這是一套爛片,沒有以前的《雷霆救兵》、《雷霆傘兵》的激烈戰鬥,有的只是一幕幕溫情和無盡的整編,脫離了戰爭片的本質。不過我倒認為《The Pacific》是做得不錯的。對,戰鬥場面是小了,不過拍攝非常仔細,一切都忠於歷史,大至雙方的武器各地建築,小至士兵們的隨身物品、儀容外表。更重要的是本片真實反映了當時陸戰隊的情況,還請了當年的老兵參與製作工作。在太平洋各島嶼上戰鬥總是艱辛的:瓜達爾卡納爾有毒沼澤、大鱷魚;新不列顛島的豪雨下個不停,每踏步都是泥足深陷;在貝里琉島於無飲用水的情況下面對46度高溫,與人數比自己多很多的日軍搏鬥。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最大的敵人不是日軍,而是島上惡劣的自然環境。

泥足深陷(點擊放大)

對他們來說,最美好的事莫過於回後方整編:好運的話,他們可以到墨爾本,睡在開揚的板球場上,每天遊走於大街小巷,在酒吧中狂歡(在憲兵來到前),還可以慰藉一下當地少女(當時絕大多數年青男性都加入了澳紐軍團支援北非戰線),對他們來說是天堂級的享受。不好運的,就會到布干維爾島,寓休整於訓練,還有每天早上要從軍靴中把巨蟹掉出來,趕走成千上萬在過夜的大鼠。

當然,戰鬥仍然是士兵們最壯烈的一刻,無論日軍和美軍都有自己作戰的理由,尤其日軍是負隅頑抗,以死相拼。在劇中最後的三場戰事,也就是太平洋戰爭中最慘烈的其中幾場。

劇中美軍上尉Andrew Allison Haldane就道出了一段話:「We’re all afraid. All of us. A man who isn’t scared out here is either a liar or dead. History is full of wars, fought for 100

reasons. But this war, our war, I want to believe. I have to believe.  Every man that’s wounded, every man I lose. That it’s all worthwhile because our cause is justice.」〔中譯:「我們都害怕,我們所有人都一樣,如果有人說他沒有絲毫畏懼那麼他不是騙子就是一個死人。歷史裡面充滿戰爭,戰爭可以為了千百個理由。但這一場戰 爭,這一場屬於我們的戰爭。我願意去相信,我亦必須要堅信…每一個受傷的兄弟,每一個我失去的兄弟。他們的犧牲都是值得的,因為這是正義之戰。」〕

戰爭的覺悟

這一段話,正正就是每位參戰士兵的信念。戰爭中充滿了慘情,你不把敵人殺掉,敵人就會殺掉你,所以他們不得不戰。

本劇片頭以碳筆作為主題,碳筆刻畫了戰爭中的每幕,碳粉有如灰燼。這裡的每一幕由現代人刀主演,好讓我們憶起當年的餘燼,我想這就是片頭的信息。

戰爭片不單是要讓人看見熱血沸騰,更重要的是要讓大家知道戰爭真實的一面,好讓大家從歷史中反思。有興趣的,香討有專屬討論區: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1757198&extra=page%3D1

官網(內有高清圖片):http://www.hbo.com/the-pacific/inside/extras/download/wallpapers.html#/the-pacific/index.html

「We’re all afraid. All of us. A man who is’t scared out here is either a liar or dead. History is full of wars, fought for 100 reasons. But this war, out war, I want to belive. I have to belive.  Every man that’s wounded, every man I lose. That it’s all worthwhile because our cause is justice.」

爆笑二戰/冷戰笑話

德國在二戰
德海軍某U潛艇盯上了一艘單獨航行的盟軍軍火運輸船,用魚雷擊中了它,運輸船發生大爆炸,船上的輕重物資滿天飛。德軍U艇洋洋得意地浮出水面觀看戰果,這時一輛被炸上天的M4坦克從天而降,正好砸在潛艇上,使它成為二戰中唯一一艘被坦克擊沉的潛艇。

歐洲某海灣,德海軍的佈雷艇每週一、三、五來佈雷,英海軍掃雷艇每週二、四、六來掃雷。有一天英國人厭煩了沒去掃雷,想看看明天會發生什麼 事。結果第二天德軍佈雷艇撞中自己上次布下的水雷沉沒。英國人把德國人救了上來,德軍艇長破口大駡:“你們怎麼能這樣不負責任?這在我們海軍裏是絕不允許的!”

德國一個老頭,是個聾子,在如廁時,突然蘇聯戰機空襲,雖然房屋倒塌,可是全家人都沒有事情,家裏人扒開衛生間的牆壁,發現老頭在那兒樂,說:我一拉抽水馬桶的繩,屋就倒了。

意大利在二戰
墨索里尼進軍羅馬。
為了盡快壓制人民的想法。墨索里尼站在一棟大樓的陽臺上。向五萬名法西斯黨徒喊話:“誰是義大利的救星?”
五萬人大聲回答:“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非常開心:“誰是義大利新領袖?”
五萬人再次大叫:“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陶醉了:“義大利應該由誰來統治?”
五萬人更大聲:“墨索里尼!”
這時。“布咕”一聲,不知誰放了一個屁。
墨索里尼大怒:“哪個混蛋在放屁??”
五萬人呼聲如雷:“墨索里尼!!”

1943年盟軍在義大利登陸,有一個戰場,盟軍激戰一早晨,無一傷亡,惟一的損失是自己的飛機把空降兵投到了大海裏(把沙洲當成了灘頭)。

薩拉落登陸戰中,盟軍在灘頭沒有遇到抵抗,隨軍記者報導,盟軍在灘頭遭遇的最強的抵抗來自於當地動物園因為轟炸流落出來的一隻美洲豹,咬傷了兩名美軍士兵。

美軍轟炸薩丁島前面兩個小島,上面駐紮了1萬多義大利人,但是最後盟軍轟炸總共炸死了40多名義大利人,義大利就接受了美軍飛行員的勸降。

北非戰爭前期,一個義大利要塞在英軍打了幾梭子子彈後就打了白旗,意軍指揮官一本正經地對英軍指揮官說:“我們已經打完了最後一發子彈。”這時要塞裏他的身邊堆滿了義大利製造的軍火。

在南斯拉夫,一名被遊擊隊俘虜的德軍軍官十分驚訝地問:“你們哪來的反坦克炮啊?”當遊擊隊員告訴他是從他們的盟軍——義大利人手裏繳獲的後,他感慨不已:“唉!這些可愛的義大利人。”

北非戰役,英軍坦克向義大利的反坦克炮陣地衝鋒,數量不多,衝鋒開始的時候,義大利人開炮還擊,剛射擊了兩三分鐘,突然停止抵抗,舉了白旗,當英國人問及原因,義大利人理直氣壯地說道:“因為我們的彈藥箱沒有撬棍打開,所以我們被迫投降。”

1940年6月30日,義大利駐利比亞總督巴爾博元帥在托卜魯克上空被義大利自己的高射炮兵擊落。義大利人為了掩飾這一慘重的不幸事件,便宣佈 元帥是在同英國人進行空戰中遇難的。格拉齊亞尼元帥成了他的繼任者。這可能是義大利防空部隊在二戰中戰果最輝煌的一仗了,可與美軍獵殺山本五十六相媲美。 順便說一句,巴爾博是二戰中被誤傷的軍人中軍銜最高的人。

在北非,5000人的義大利軍隊遇到一個連的英軍設下的路障後就地繳械了。

英軍長官通過電臺詢問坦克手抓了多少個俘虜,得到的回答是1英畝軍官,9英畝士兵。 由於戰俘太多,英軍太不及造戰俘營了,只要讓軍需官發給義大利戰俘原材料,讓他們自己搭個戰俘營把自己關起來。

一個德軍軍官發現兩個英軍壓著差不多一個連的義大利戰俘,為了解救他們,向英軍射擊。結果義大利人終於跑起來了,不過是朝英軍陣地跑去。

蘇聯編
某人在公共場合罵勃涅日列夫是白癡,結果被判若干年。
他不服,去問法官。
法官說:“侮辱國家領導人是兩年,其餘是判你洩露國家機密..”

美術館裏有一幅描寫亞當和夏娃的畫。
一個英國人看了,說:“他們一定是英國人,男士有好吃的東西就和女士分享。”
一個法國人看了,說:“他們一定是法國人,情侶裸體散步。”
一個蘇聯人看了,說:“他們一定是蘇聯人,他們沒有衣服,吃得很少,卻還以為自己在天堂!”

戈爾巴喬夫視察農場,看到豬兒乖乖,一時興起站在豬中間照了張像。
待到報紙準備發表時,編輯為照片的標題犯了難:“戈爾巴喬夫同志和豬在一起”不好
“豬和戈爾巴喬夫同志在一起”也不好
……
報紙出版後,照片下的說明文字是——“左起第三位是戈爾巴喬夫同志”

四個國家各一女二男被送到荒島,過了幾個禮拜人們去探視.
英國人的那個島上三個人還規規矩矩站著,其中一個男人說“你忘了介紹我們互相認識”
法國島上只有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該男人聲稱“我們達成了協議,一個人分享女人一周”
西班牙島上只有一個女人,他帶著厭惡的神情說“他們為了我互相決鬥,都打死了。”
最後人們來到了俄國島上,這裏的情況大不相同,
只見兩個大男人坐在一張桌子旁,正激烈辯論,旁邊是大量東倒西歪的伏特加酒瓶,當人們問起女人到什麼地方去了的時候,一個男人輕蔑的說;"群眾正在地裏勞動!”

伊萬看電視,是勃烈日涅夫在演講。伊萬覺得無聊,換了一個,還是勃烈日涅夫在演講,又換一個,還是他。
伊萬一連撥了幾十個台,最後累了,準備關電視。這時候電視畫面變成一個KGB,怒氣衝衝地叫:“你再敢換?再敢換?再換判你10年大牢!”

某日蘇聯舉行國慶遊行,沿著大街開來了炮兵、機械化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戰術導彈、戰略核導彈,破壞力一個比一個大;佇列末尾卻是兩個帶公事包的矮子。在看臺上勃列日涅夫驚訝地說:“這兩個人破壞力比核導彈還大!他們是什麼人?”
KGB頭子說:“不是我的人。”
國防部長說:“沒見過他們。”
蘇聯總理說:“他們是國家計委的…”(一塌糊塗的蘇聯經濟!)

莫斯科地鐵中。
“公民您好。”
“您好。”
“請問您是KGB的同志嗎?”
“不是。”
“您以前是嗎?”
“不是。”
“您的直系親屬中有在KGB系統工作的嗎?”
“沒有。”
“您的朋友中有在KGB系統工作的嗎?”
“沒有。”
“您的直系親屬的朋友中有在KGB系統工作的嗎?”
“沒有。”
“您的朋友中有直系親屬在KGB系統工作的嗎?”
“沒有。”
“您的直系親屬中有直系親屬在KGB系統工作的嗎?”
“沒有。”
“您的朋友中有朋友在KGB系統工作的嗎?”
“沒有。”
……
“那麼請你把腳挪開,你踩著我了。”

一個莫斯科市民的鸚鵡丟了。這是只會罵人的鸚鵡,要是落到克格勃的手裏可糟了。
這人隨即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聲明:
“本人遺失鸚鵡一隻。另外,本人不同意它的政治觀點。”

蘇聯某地出土了一具古屍,科學家們使盡渾身解數也沒能鑒定出他的年代
這時候來了兩個自稱是KGB的年輕人,二話不說把古屍架進了間小屋
不大工夫,年輕人出來拍拍手說“2235年前的”
科學家們大駭,忙追問KGB究竟掌握了什麼高技術手段
“這很簡單”年輕人整整衣服說“他自己招了”

勃列日涅夫訪問印度,發現阿三隨地小便,竊笑不已
印度總理十分不快,回訪莫斯科的時候便滿大街找,不禁感歎蘇聯人民素質高,
但又很不甘心,皇天不負—印度總理終於發現有個人在路邊澆牆呢,大喜–
勃列日涅夫惱羞成怒下令追查,最後回復印度總理說——“那人是印度駐蘇大使”

一位公民打電話到基輔電臺問主持人:“共產主義到底是藝術還是科學?”
主持人說:“我也不清楚,但我肯定不是科學”
“為什麼?”
“如果是科學的話,他們應該拿狗做試驗。”

史達林的權威
史達林在大會上引經據典地說:"馬克思和列寧說1+1=2,而托洛茨基和布哈林說1+1不等於3.是托洛茨基和布哈林說的對呢?還是馬克思和列寧 說得對呢?"(下面聽眾一臉疑惑),"毫無疑問,是馬克思和列寧說的對!"(底下熱烈鼓掌)"托洛茨基和布哈林是帝國主義派來的間諜,說1+1不等於3的 人是多麼的無恥啊…"

有個人向赫魯雪夫彙報說:“現在大劇院正上演一個劇,裏面有您出現,每當您一出場,下面就熱烈鼓掌。”赫魯雪夫聽了以後非常得意。有一天他買了一張普通票,去看這個劇,他陷入了沉思,忘記了鼓掌,這時旁邊有人推了他一把,緊張地說:“哎!你為什麼不鼓掌?不要命啦?!”

在蘇共二十三次代表大會上,勃列日涅夫作報告,他問:“我們這裏有沒有敵人?”一個人回答:“有一個,他坐在第四排第十八號位子上。”勃問:“為什麼他是敵人?”回答:“列寧說過敵人是不會打瞌睡的,我發現全場只有他一個人沒有打瞌睡!”

在蘇聯的一次大會上,主持人突然說:下面請認為社會主義好的同志坐到會場的左邊,認為資本主義好的同志坐到會場右邊。大部分人坐到了左邊,少數人坐到右邊,只有一個人還坐在中間不動。主持人:那位同志,你到底認為社會主義好還是資本主義好?回答:我認為社會主義好,但是我的生活像是資本主義。主持人慌忙說:那請您趕快坐到主席台上來。

集體農莊莊員伊萬在河裏捉到一條大魚,高興的回到家裏和老婆說:“看,我們有炸魚吃了!”
“沒有油啊。”
“那就煮!”
“沒鍋。”
“烤魚!”
“沒柴。”
伊萬氣死了,走到河邊把魚扔了回去。那魚在水裏劃了一個半圓,上身出水,舉起右鰭激動地高呼:“史達林萬歲!”

戈巴契夫訪美,雷根邀其享用米國最新科技成果:全自動超舒適馬桶。 用畢,戈巴契夫從心底讚歎,暗下決心:我國也要研製。 回國後,一
個攻關部門成立了,進展順利。可是,雷根突然訪蘇,戈巴契夫 措手
不及,召開緊急會議,給攻關部門立下軍令狀:三天後必需制出。 三天後,報曰:可也。戈巴契夫遂與雷根會談,久久不見雷根有便意,左右
加巴豆於咖啡被雷根飲,終於,雷根如廁。 雷根端坐馬桶之上,事畢感到的確舒適如意,心想,蘇聯的確利害,這麼短時間就研製出這麼舒適馬桶。不行,我得好好研究一下,為我國的發展提供第一手資料。 於是,雷根又一次掀開馬桶蓋,扭了一下按鈕,只見,馬桶下伸出一隻手,
將雷根的臉仔仔細細地抹了一遍
勃列日涅夫和美國總統卡特在瑞士開會,休息時間兩個人很無聊,就開始比誰的保鏢更忠誠。卡特先來,他把自己的報鏢叫進來,推開窗(外面是20層 樓)說:“約翰,從這裏跳下去!”約翰哭著說:“你著麼能這樣呢,總統先生,我還有老婆孩子呐。”卡特被感動了,流著淚說是自己不對,叫約翰走了,然後輪到勃列日涅夫,他也大聲叫自己的保鏢伊萬。“伊萬,從這裏跳下去!”伊萬二話不說就要往下跳,卡特一把抱住他說:“你瘋了?跳下去會死的!”伊萬一邊掙扎著要跳下去一邊說:“放開我,混蛋,我還有老婆孩子呐。”

列寧的夫人曾經當面指出史達林的專制獨裁統治,令後者氣急敗壞,史達林說:“你再說,我就宣佈你不是列寧的妻子!”

三個囚犯在蘇聯監獄裏聊天,突然一個囚犯問其他兩犯人你們為什麼被關進監獄。第一個犯人說:“他們指控我反對托洛茨基”,問話的犯人驚訝的說:“那你真是 太冤枉了,他們說我支持托洛茨基”。這兩個犯人朝著第三個犯人問:“你是怎麼進來的?”第三個犯人說:“我就是托洛茨基”!

那是戈巴契夫還是總書記的時候。
一天因私外出,嫌司機車開的太慢,催促了好幾次。但因交通擁擠,還是不能讓他滿意。最後戈巴契夫一把搶過方向盤,把司機推到後面,自己開起來。他一路橫衝直撞,造成一片混亂。
有人達電話向交通局長反映。
局長大怒,質問改地段交警。
局長:“看到肇事者沒有?“
員警:“看到了。”
局長:“為什麼不逮捕他?”
員警:“我不敢?”
局長:“為什麼?”
員警:“他的官很大。”
局長:“有多大?”
員警:“不知道,反正戈巴契夫是他的司機…..”

勃列日涅夫當政時期,美國總統尼克遜訪問蘇聯。
在記者招待會上,尼克森想借機宣揚美國式的民主,於是說:“在我們美國言論自由,任何人都可以在白宮前,大罵:‘尼克遜是王八蛋!’肯定沒有員警來抓他。”
勃列日涅夫不動聲色平靜的說:“在蘇聯同樣也是言論自由,任何人也都可以在克里姆林宮前大罵:‘尼克遜是王八蛋’同樣也沒有員警來抓他!”

北約軍事符號簡介

全文閱讀:http://wp.me/pxpHx-4i

北約軍事符號是一種廣泛用於北約軍隊的戰略地圖標示系統
透過這些軍事符號,軍人們就能輕易地從地圖中得到他們想要的信息
包括:部隊名稱、兵種、部隊規模、當地天氣、行軍路線等等,從而方便策劃指揮調度

以下是一些最基本的知識:

兵種符號是系統中最重要的符號
它是一個長方形,內裡最基本包含了部隊名稱、兵種、部隊規模的資訊
以下是對於表示兵種的一些例子:

f4d246d91c83772f11df9b3c

各個符號都代表了不同的兵種
步兵類別的兵種都會以交叉表示
而裝甲類叫的兵種會以圓形表示
另外中間的符號表達了這兵種的功能
例如山地部隊的符號有一個三角形表示它在山地作戰

另一個符號是部隊規模
部隊規模是由旅開始定義的
部隊規模會在兵牌上方以"X"表示
X數量越多,規模越大

X—旅
XX—師
XXX—軍
XXXX—軍團
XXXXX—集團軍

由於大部隊由多個小部隊組成並分散於戰區
所以師級以上的兵牌一般都指指揮部位置

再舉例子
85f72ed18f89d2d0572c843c

從圖中可以見到兵牌也可以顯示部隊兵稱
更甚的話,還可以顯示指揮官名稱

最後放上兩張諾曼第登陸的地圖:
fc0b5ff4e68142daf2d3853c

以上是以北約軍事符號表示的諾曼第登陸戰地圖
從地圖可以清楚分辦出隆美爾的B集團軍
而黨衛軍正在駐守巴黎
諾曼第的防務主要交給了國防軍的步兵
還有盟軍對諾曼第的進攻路線

D-day_battle_order

此圖是以其他方式編制的諾曼第登陸戰地圖,雖然精美,但顯示的資料不多

以上是北約軍事符號的基本

Europa—一曲唱盡歐洲史

這可謂是一部歐洲的史詩了

一曲就將中世紀到二戰的歷史一一唱出

但它純粹是在說史嗎?

NO當然不是

歷史,只是歌的一部分

它只是讓大家回憶起歐洲千年來的戰爭狂熱血腥—歐洲榮耀與罪之源

更重要的是他唱出對歐洲和平,杜絕戰爭,以及自由生活的夢想

還期望歐洲人都被淨化了,要為捍衛歐洲自由、正義與和平而戰

歌詞:

From Agincourt to Waterloo

從阿金庫爾到滑鐵盧

Poitiers and then Anjou

普瓦捷到安茹

The Roses War, the Hundred Years

玫瑰戰爭,百年戰爭

Through battlefields of blood and tears

穿越充滿鮮血與淚水的沙場

From Bosworth Field to Pointe Du Hoc

從波斯沃之役到奧克角

Stalingrad and the siege of York

從史達林格勒到約克包圍戰

The bloody turf of Gallipoli

加里波利染紅的草皮

Had no effect on the killing spree

完全無法阻止殺戮的狂熱

Bannockburn to Austerlitz

班諾克本到奧斯特里茨戰役

The fall of France and the German Blitz

法國的淪陷和倫敦大轟炸

The cruelest of atrocities

最殘酷的暴虐行為

Europa’s blood is borne of these

歐羅巴的血背負著這些命運

Heaven help in all our battles

天堂在所有的戰爭中幫助我們

Heaven see love, heaven help us

天堂看見愛,天堂拯救我們

Bolsheviks and feudal lords

布爾什維克黨和封建君主

Chivalry to civil wars

從騎士精神到內戰

Fascist rule and genocide

法西斯統治以及大屠殺

Now we face the rising tide of new crusades, religious wars

現在我們面對著新起的十字軍浪潮:宗教戰爭!

Insurgents imported to our shores

叛軍來湧上了我們的岸邊

To western world, gripped in fear

被恐懼夾緊的西方世界

The mother of all battles here

戰爭之母到來

Heaven help in all our battles

天堂在所有的戰爭中幫助我們

Heaven see love, heaven help us

天堂看見愛,天堂拯救我們

Avant hier,anons etre

前天,明天

Deja demain,(nous) sommes eclairee

我们已经被净化

All glory, all honor

集榮耀與美譽

Victory is upon us

勝利終為吾等所有

Our savior, fight evil

我等勇士,進擊邪惡

Send armies to defend us

遣大軍以護吾土

Empires built and nations burned

帝國建立,疆土傾圮

Mass graves remain unturned

墓園依舊滿地

Descendants of the dispossessed

無所依偎的子孫們啊

Return with bombs strapped to their chests

以炸彈於身而歸

There’s hate for life and death in hate

對生命的怨恨,與充滿憎恨的死亡

Emerging from a new caliphate

因新任哈里發而交融為一

The victors of this war on fear

戰勝恐懼得以凱旋而歸的勝利者們

Will rule for the next thousand years

將統領之後的千年

All glory, all honor

集榮耀與美譽

Victory is upon us

勝利終為吾等所有

Our savior, fight evil

我等勇士,進擊邪惡

Send armies to defend us

遣大軍以護吾土

Europa, Europa

歐羅巴,歐羅巴

Find better days before us

尋求美好的未來

In kindness, in spirit

於正於心

Lead us to a greater calling

引領我們聽從偉大聖諭

Leningrad, Berlin Wall

列寧格勒,柏林圍牆!!

March on Rome, Bzyantium’s Fall

進軍羅馬以及拜占庭的殞落

Lightning War, Dresden Night

閃電戰,德累斯頓之夜!!

Drop a bomb, end this fight

拋下炸彈,結束戰爭!!

NEVER AGAIN!

永不重演!!

歷史解說:

阿金庫爾:

英法百年戰爭中英軍一次少有以少勝多的戰役

英軍在只有900名徒步騎士及5000名長弓手的情況下以極少傷亡擊敗擁近30000名貴族騎士及7000名弩手的法軍

V字手勢及比中指都出自此戰役

百年戰爭中法軍對身分低賤卻擊殺無數貴族騎士的英國長弓兵恨之入骨,每逢有長弓兵被俘都會斬下他們的右手中指與食指令他們無法再開弓

相傳此戰後英國長弓兵都對法國戰俘舉出中指及食指以示自己還能拉弓,視為侮辱

以後凡手背向外的V字或中指手勢皆被視為侮辱性

直到二戰時邱吉爾舉出手心向外的V字手勢才代表Victory

滑鐵盧:

比利時地方,為拿破侖第二次慘敗之地,及後他被永久軟禁

普瓦捷:

法國地方,百年戰爭中另一場英軍以少勝多的戰役地點

英軍6000人包括2000長弓兵在此擊敗超過20000人包括3000弩手、500騎兵、17000步兵的法軍

法王約翰二世亦在此被俘

安茹:

中世紀法國一個公爵級領地,安茹伯爵是英王亨利二世的父親,又是法王路易七世前妻的丈夫,成為英法仇恨的根源

玫瑰戰爭:

英國兩個貴族為爭奪王位而發生的內戰

此戰導致大量貴族身亡,大大削弱貴族封建的力量,助長英國中央集權君主制的發展

因兩族家徽為紅玫瑰與白玫瑰,故稱為玫瑰戰爭,後來為紀念此戰而成為英國國花

百年戰爭:

英法之間在中世紀所發生的戰爭,戰鬥長達116年,是史上最長的戰爭

很多新武器及戰術亦因此戰爭而被發明

波斯沃之戰:

玫瑰戰爭的一場戰役,此戰為英國金雀花王朝畫上了句點

奧克角:

為於諾曼第,二戰中諾曼第登陸戰的其中一個重點登陸海岸。

奧克角是個懸崖,德軍在此部署了重炮以支援各海岸

史達林格勒:

二戰德蘇戰爭的轉淚點

德軍對史達林格勒進行的毀滅性攻擊導致城市99%地區被夷為廢墟,縱使德軍最後戰敗收場

超過200萬人在戰鬥期間死亡,是二戰中最大傷亡的戰役

約克包圍戰:

玫瑰戰爭中的一場關鍵戰役,約克家族的軍隊被蘭特開斯家族的軍隊圍困於老家約克城堡之中

約克公爵及其子皆在此突圍中戰死

加里波利:

土耳其國境內的一個半島。一次大戰中協約國的一次大型登陸戰在些進行,是一戰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一戰中最大型的登陸戰,超過60萬人死傷

班諾克本:

位於蘇格蘭,蘇格蘭於第一次獨立戰爭中在此以6500人擊敗英軍20000人,是蘇格蘭第一次獨立戰爭的決定性戰役

奧斯特里茨戰役:

又稱三皇會戰,是拿破崙戰爭中的一場著名戰役,73000人的法國軍隊在拿破崙的指揮下,在捷克的奧斯特里茨村擊敗86000人的俄羅斯-奧地利聯軍,使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

法國的淪陷:

這裡指的是二戰中巴黎的淪陷

諷刺的是一戰時德國在巴黎附近的貢比涅簽下降書,而這是次卻是法國在貢比涅簽下降書

倫敦大轟炸:

Blitz廣義是指德國的閃擊戰,狹義是指不列顛空戰期間德軍對倫敦的一系列戰略轟炸,造成了過百萬平民死傷

倫敦與柏林、重慶並列為二戰期間遭受轟炸最為嚴重的三座城市

布爾什維克黨:

布爾什維克本意為多數派,而布爾什維克"黨"就是以列寧為首的蘇聯共產主義黨派,是史大林領導的蘇聯共產黨前身,依從列寧及馬克思主義

封建君主:

封建制度是歐洲中世紀的社會制度,以莊園制的農民階級及領主、封臣和土地封建為社會基礎

封建君主泛指中世紀歐洲多數國家的君主

騎士精神:

騎士精神要求擁有俠義,對抗一切不義

需對上帝禱告寬恕己罪,聖潔己身,承諾保護教會及發誓「除強扶弱」

騎士精神對歐洲文化發展有深遠影響

法西斯:

一戰後興起的極權統治主義,本來指意大利的法西斯,後來泛指德國納粹主義、日本軍國主義等極權主義

大屠殺:

直接理解相信是指德國對猶太人的屠殺,更深入的話可能是二戰期間各國無數次的屠殺行為

十字軍:

中世紀由歐洲天主教國家組成的宗教軍隊,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

哈里發:

意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是伊斯蘭教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整句歌詞意為西方與伊斯蘭會隨著伊斯蘭世界變得開明而諒解

列寧格勒:

即現在俄羅斯的聖彼德堡,蘇聯三大英雄城市之一

二戰蘇德戰爭開始後馬上被德軍圍城而遲遲不佔領

列寧格勒被圍城超過一年造成過百萬人被殺,120萬人餓死

柏林圍牆:

蘇聯在1961年建立來分隔東西德的圍牆,是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

(話說今年11月正是柏林圍牆倒下20周年,德國將會大肆慶祝)

進軍羅馬:

意大利法西斯黨因國會選舉落敗而聯同支持者進入羅馬的事件,迫使義大利國王伊曼紐三世任命墨索里尼為首相。也是向外界展示法西斯黨的勢力。

拜占庭:

東羅馬帝國的另一個名稱,歐洲歷史最長的君主制國家,一共維持了11個世紀

閃電戰:

德國發明的一套軍事學說,採用移動力量迅速地出其不意地進攻,以避免敵人組織一致的防禦。這套行動級學說使德國在二戰初期迅速擴張

德累斯頓之夜:

即1945年2月13-15日盟軍對德累斯頓的轟炸

盟軍將以往對德國本土的夜間戰略轟炸改為對城市中的平民百姓的濫殺,數十萬棟非軍事建築物受到嚴重破壞,其中城市50%住宅被夷為平地或嚴重毀壞,超過2.5萬名平民死亡,成為二戰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事件之一

戰略與戰術

何謂戰略;何謂戰術?
很多人都分不清楚
在中文上,他們只有一字之差
但在英文上,就非常的不同
以下讓我解釋一下

戰略(Strategy)
是一連串決策的總和效果
是針對行動的目標的一連串行動的原則
是一個行動的方針
是掌舵人
是棋手
它是需要預先策劃的
也是因應要達成的目標而預先準備的
需要對實際會遇到的情況進行設想而制定所需

戰術(Tactics)
是一套應對模式、行動模式
是一個個個別而獨立的行動
是在戰略的指導下,針對具體時、空環境所做的決策或具體方案
是棋盤上的棋子,執行計劃的人
也可以想成應對情況的技術
或是英文的How to finish it?

沒有戰略上的準備,縱使有戰術知識亦難以使用
戰略上的錯誤,就很難發揮出戰術
整個行動的失敗成數就極大了

德國入侵波蘭
首先就要有戰略準備
第一件要知道的事是目標和目的
德國要做的是佔領波蘭全境
以示軍威及野心,並為入侵蘇聯準備
有了一切要知道的事後就要制訂戰略了
因應英法等國可能會出兵支援波蘭
德國就留有重兵在西線了
德國明白到制空權的重要性
就將接近全部的飛機調到東線了
德國亦明白要西線的防禦弱點亦不可長時間曝露
所以就定立了「速戰速決」的戰略原則,然後制訂了「閃電戰」的軍事理論,務求盡快佔領波蘭並將軍隊調回西線
這些都是戰略
而戰術呢
就是閃擊戰的具體方案
以包圍、迂迴、斷敵後路的方式快速擊敗、孤立敵人仍然在戰略上的層面
而戰術層面就更深入了
閃擊戰的戰術就是先用壓倒性的武力,即裝甲部隊突入敵人,並由裝甲兵、工兵這些機動化步兵作支援
當殺出一個缺口,部隊就會以扇形散開分散進攻深入敵人後方
先頭部隊會作偵察,繞過敵人避開不必要的戰鬥並讓後續部隊肅清
所有部隊都不能所不必要的越野,以能快速深入
最後他們就會佔領一切交通要道,包圍、孤立敵人主力

這些細節就是戰術
而戰略和戰術可以更加細微
就以對面波蘭最出名的二戰騎兵作例子
在戰略上
波蘭軍方知道他們的騎兵將有機會面對坦克和機動化的步兵
所以就為他們配備了重機槍、迫擊炮、反坦克步槍等等
這是戰略上的考慮
那戰術呢
理論上自然就是當騎兵們遇到坦克時就提起反坦克步槍攻擊吧
可惜的是,當時分配給騎兵旅的反坦克武器實在太少了,而所有反坦克武器都下馬使用,非常不便
部隊反坦克能力不足,那麼面對坦克時他們會用什麼戰術
答案是「逃」!
對,逃跑也是一種戰術,是基本戰術之一
由於戰略上無法提供所需的物資
那相應的戰術亦無法執行
就只好以最基本的戰術作戰了

那麼騎兵在戰略上和戰術上不就沒有價值嗎?
那又不是
波蘭騎兵有著機動性強特點
戰略上他們配有槍械和少量重武器,使他們有了對敵人步兵作戰的能力
戰略上他們配有馬匹和少量車輛(一支騎兵旅總不會每個人都有一匹馬吧),使他們能快速移動
戰術上他們就能夠利用馬和車輛快速將部隊迂迴到敵人兩側和後方,悄悄包圍敵人
然後他們下馬提起在馬上用不到的槍械和重武器,對敵人發動進攻
有這樣的戰略配備和戰術,波蘭騎兵就數度成功擊敗德國的機械化步兵了
要是沒有這些戰略上的準備
有這樣的戰略知識都沒有運用
到時波蘭騎兵就完完全全是一件炮灰了

對於戰略和戰術
當然不單是在戰爭上的應用
還有商業上的應用、比賽上的應用等等
但由於時間的關系,就不多作舉例了
大家亦應該可以想到
希望大家能認清戰略和戰術的分別和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