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的,豈是單單逃犯條例修訂

是的,逃犯條例通過後你「好人好姐」很可能都可以置身事外,真正要怕的反倒是那些還未(能)發聲,從北方而來的富二代、官二代、與大陸有業務的生意人,阿爺恨不得把那些帶著資金與機密外逃的「國賊」及其家屬統統鎖起來。對此,很多人心裡都清楚,但為何仍能凝聚過百萬挺身反對的身影?

繼續閱讀

衣冠奴隸

Martin Niemöller牧師的懺悔詩在香港應該這樣寫:

當他們來抓民主派的時候,我為此歡呼
——反動之徒非死不可,對抗中央罪有應得!

當他們囚禁社會民主主義者的時候,我為此歡呼
——破壞社會安寧應有此報!

當他們來抓工會會員的時候,我為此歡呼
——此等報酬還不知足?不滿就跳糟,不要生事損害繁榮!

當他們扼殺小數族裔權利的時候,我為此歡呼
——不是華人滾回老家去!

當他們來抓我的時候,我束手就擒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算我倒霉吧!

不少港人不黯義之何在,不明公義何價,不為自由奮鬥,反而否定自由,更不斷為高牆添磚,何等悲哀。香港沉倫,實不出奇。

303332_290777731016662_100002533122213_618819_1201481442_n

香港的最大問題不是願意站出來的人不夠多,而是很多人根本沒有醒覺過來。

趣談何為真正的民主(民主≠少數服從多數)

轉載來源:趣談何為真正的民主- 皓易堂的博文- 美國中文網

http://gate.sinovision.net:82/gate/big5/blog.sinovision.net/home.php?mod=space&uid=221246&do=blog&id=179767

時至今日,還有很多人天真的以為:民主就是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如果看不清楚濫用“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的巨大危害,你就永遠無法了解什麼是真正的民主。

民主是什麼呢?很多人一定會說,這個問題很簡單嘛,民主就是代表大多數人的意願,比如有 5 個人去旅遊, 4 個人想游泳, 1 個人想打球,那麼民主的決策一定是去游泳,如果最後的決策是去打球,那就變成專制了。

可別忙,當我們把上面的例子稍微改變一下,你就會驚愕地發現,這個 " 民主 " 竟然是只披著羊皮的大尾巴狼:比如 5 個人中有 4 人認為 1 人該死,那麼民主的決策就是 " 合法 " 地把那個可憐的傢夥殺死!

你也許會說,這沒什麼錯啊,如果大家都認為一個人該死,那他怎麼可能沒罪呢?不幸的是,的確有這種可能。事實上,民主的內涵遠非 " 大多數 " 這麼簡單,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只好把那些陳舊的歷史書從垃圾桶裏翻出來,仔細讀一讀。

繼續閱讀

重新對焦(8):泛民唐營聯合;再提釋法;親文遠政;高分低能

1.唐營加泛民組執政聯盟?

改圖作家朗思提出唐營和泛民組成執政聯盟,以拉倒梁振英作為單一策略性共同目標,繼而推進普選,馬上引起網絡激烈反響,梁營、反泛民陣營馬上厲聲指責,泛民亦分兩派,一邊認為在多年僵局下未嘗不是辦法,另一邊則認為與建制力量合作等同政治自殺。

2.居港權再提釋法—主流焦點

律政司向終院建議對1999年「吳嘉玲案」的釋法文件提出釋法,認為自法院提請不會破壞法治,港大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指「打茅波」,認為政府不想自己提請釋法,「將一個政治問題夾硬推去法院度」;公民黨梁家傑批評用籌委會文件作為釋法依據,開極壞先例:「第日係櫃桶底搵到鄧小平一份文件,都得架喎!」;港大法律學院助理教授張達明則擔心九九年的釋法會無限延伸,令日後的集會、 新聞和言論自由等, 亦會以國內法律解釋。而上次剛果一案終院自行提出釋法,是由於問題屬外交層面,港法院無法釐清是否屬自治範圍,居法權問題則完全屬香港自治範圍。

3.莫言籲親文學遠政治—主流焦點

治莫言於領取諾貝爾文學獎前的主題講座指:「如果高明的讀者便會發現文學遠較政治美好。我建議大家關心文學,少關心教人打架的政治。」;
又指「有很多的中國作家關在監獄裡,這個我沒聽說過。而且我想每個人進監獄,其中都有很複雜的原因,我在沒有了解清楚之前,我不能隨便地發表言論。我們不要認為只要是作家,就是一個高尚的人。」

對於以上話題,文人們有以下意見:

「若要在高聳的堅牆與以卵擊石的雞蛋之間作選擇,我永遠會選擇站在雞蛋那一邊。」—日本作家村上春樹
「無論做人還是為文,都要活得誠實、負責、有尊嚴。」—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
「可以不為自由而戰,但不能為高牆添磚。」—中國青年作家韓寒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曹丕

主場新聞亦為此彙整了一批正在被囚的中國作家、記者。

4.成龍再發歪論

繼續閱讀

重新對焦(7):偽造民意;荒唐國度;城巴新巴豐收;港視試映

1.製造民意新招

由梁振英擔任顧問的「香港研究協會」近日進行有關梁振英僭建解釋滿意度的電話調查,網上連番有人指當回答時只能回答一般以上程度,答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則會不停重複相同問題,此舉疑為製造港人滿意梁振英僭建回應的假象。

2.五毛範本文件圖淹東北諮詢

東北發展計劃正在作最後諮詢,立法會上傳市民就東北規劃向立法會提交意見書的電子複本,當中絕大部分為支持計劃,但全部皆為內容格式相同的範本,只表示支持計劃和公私合營。

3.活在一個荒唐的國度 – 主流焦點

美聯社突破中央監控進入被軟禁的劉霞家中訪問,她稱自己「活在一個荒唐的國度」。中央在諾貝爾獎的取態上,劉曉波獲獎下獄,莫言獲獎大事慶祝。

4.陳光誠姪被誣告而囚

陳光誠姪子陳克貴因拒絕地方官員武力闖入抄家而自衛傷人,卻被誣陷故意傷害罪。案件上週六閉門審理,家人在開審前4小時方被通知,又被禁止旁聽,律師被法庭指定,最終陳克貴被判囚3年3個月。

5.龍應台訪港 – 主流要聞

台灣文化部長、著名作家龍應台上週起訪港六日,週六她在港大演講時說到「政治就是有一群人決定了你的未來,如果不關心,你的未來就被決定」,呼籲年輕人一定要關心政治

6.政治就如倒夜香

繼續閱讀

獨立思想始終是無罪的

「港獨」二字,都不曾出現在大部份港人的腦海,但北京最近忽然煞有介事地將港獨這話題炒起,他們沒有恫嚇到港人,反倒激發了港人思潮,可親共人士直言港獨罪大惡極,必須立法制裁,將港獨推上思想自由的領域。那麼,擁有獨立思想是罪惡嗎?

繼續閱讀

閉門造車乃紛爭之源

新界東北發展進入最後諮詢,居民到最近才猛然驚醒自己被規劃,廣大市民在最後一刻才注意到發展計劃,窺探之下方驚覺發現意念和細節與市民想法迴異,令人疑慮,以致引起社會反彈。造成此計劃乃至其他議題上紛爭,筆者認為頗大程度上是出於政府一貫閉門造車的策劃方式。

規劃署在《城市論壇》上透露,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早於18年前開始醞釀,正正自曝其醜。為何18年前的計劃到今時今日才讓廣大市民得悉?規劃從18年前已經開始,到14年後第一份文件出台後,區議會、鄉委會等地區組織才被正式知會(1),正式諮詢甚至在近月才開始,在此之前最多只聞樓梯響,我們顯然是「被規則」。此外,通知地區組織是間接的資訊發佈渠道,以區議會來說,議員從來都是低票選出,根本沒有足夠民意認受,與居民關係未必親密;鄉委會更是既得利益者,他們隨時隱瞞居民尤其是非原居民。政府應該知道這些都不是有效的資訊發佈渠道,為何就沒有一個有效直接的方式如信件和告示來通知村民,要到他們在蛇宴吃到一半、或社區服務組織造訪才發現蛛絲馬跡?政府又說已設立專題網站,在北角等地放置計劃文件,但村民根本無從得悉事件,又如何查閱?況且文件放置地點詭秘,一般市民根本不會察覺其存在。

香港人的公民參與意識低雖是罪過,不過政府也沒有理由得過且過,以為諮詢區議會、鄉委會、城規會等組織就等同諮詢了民意然後任意妄為(按:實際上只是簡介會,連諮詢也談不上),他們根本無法代表市民本身發言,如今引起反彈,正正是因為政府以為自己已得到民意授權進行規劃,實際上就連最直接受影響的人都被蒙在鼓裡。

另外,政府的角色不是地產商,不是居民自願賣地搬遷,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大興土木。地產商做土地發展,政府做的是規劃,而城市規劃關乎城市整體而長遠的發展,很應該全民參與,並盡量由下而上策劃,而不是只著眼於當區。但政府一直以來都是從上而下行事,幾個人關起門來暗中策劃(2),區內人士只有在落實前「被諮詢」的份兒,其他市民甚至會被忽視(3)。當一份計劃莫名奇妙地放到大家面前,發現自己的未來原來不知不覺已被劃定,說發展就發展,說收地就收地,市民自然憤怒。政府應該容許民間加入策劃,他們雖未必是專業,但至少讓大家實實在在參與其中,民間主導亦能將政策導向更正確的方向。同時政府需要更主動和積極邀請大眾參與,不要以為形式上做了諮詢、宣傳就等於完事,要確保工作是達到成效,社會要有充份理解和關注才可繼續推展下去,否則曠日持久的諮詢亦只是虛渡光陰。不過,對於一個圖謀不軌、政治權術無日無之的政府來說,以上理想似乎太過遙遠……

有些人在這個時候總會叫大家向前看,不要妨礙更不要推倒,但很多政策本來就在狹隘見解、體制缺陷、不民主、假透明等不義情況下產生並蒙混過來,如今卻要求人們不要回溯追究,質問其問題本質,只讓人著眼於技術上的枝節,顯然將市民化作蟻民。生米已煮成熟飯,大家只能被吃飯,最多只讓你選擇撈口湯、吃少口,卻沒有討論吃粥、吃麵甚至不吃的餘地。

政府閉門造車,以致公眾被蒙在鼓裡,加上內容不符民意,甚至計劃目的意圖不清,激起社會反彈是理所當然,重新讓公眾參與和定奪方為正途。香港人需要自主,不要再任人擺佈!

注解:

(1)根據東北發展計劃活動時間表及公眾參與資料
http://www.nentnda.gov.hk/chi/timetable.html
http://www.nentnda.gov.hk/chi/public_3.html

(2)根據公眾參與資料,研究計劃只有6位專家負責

(3)在決策上雖然應以地區人士的意願為依歸,但不代表廣大市民沒有發言權

延伸閱讀:

以為…

有些人會以為反國教是完整否定國民教育

有些人會以為國民教育等同洗腦

有些人會以為國民教育科講的只是國情教育

有些人會以為國民教育等同國民教育科

有些人會以為要求完整撤回國民教育科等同禁止進行國民教育

有些人會以為反對國民教育科是對教育專業的不信任

有些人會以為堅持開設國教科是進行洗腦

有些人會以為學校自決開科等同自由

有些人會以為學校將國民教育科教得不偏頗,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就無須撤回

有些人會以為堅持撤回是非黑即白的觀念

有些人會以為不撤回科目等同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有些人會以為撤回科目等於討論停罷

有些人會以為完全撤回科目就是行動終結

還有很多很多以為……

而我也可能以為,自己了解雙方各派背後的各自想法

今日的鏗鏘集,支持和反對國教的人也可能以為它在為自己說話

http://programme.rthk.org.hk//rthk/tv/programme.php?name=hkcc&d=2012-09-24&p=858&e=&m=episode

 

按:簡而言之,世間誤會何其多,不必要的敵視由此而生

叫醒香港—國教抗爭感言

縱觀整個反國民教育運動,令我最心痛的,不是政府一直對我們的訴求充耳不聞,毫無對話誠意,而是到今時今日仍有一班人認為我們為反而反、無理取鬧。

我希望這班人只是少數,亦希望他們了解事實是正好相反。我很多謝學民思潮和其他反國教組織,他們為社會運動帶來了革新,以啟蒙方式來打這場抗爭運動。他們年半以來以穩打穩紮的行動,從媒體到街站到集會到佔領,用一顆純潔的心、堅毅的意志,引起大眾的目光,再以強而有力的論述,解釋國民教育存在的問題,成功喚醒大多的市民,使這場抗爭得到市民認受,不如以往被誤解,只為社運中堅的自hi園地。很多市民被真誠打動,首次關心我們的社會,理解政府推行的國民教育有什麼問題,身體力行向政府說「不」。每天過萬人的佔領,星期五12萬人迫爆金鐘,參加市民同心同德展現極高的公民質素,證明這場運動比以往都要成功。

此刻我們的行動稍為激烈,但絕不激進,因為我們有理有節,更與大眾連成一線。我們清楚知道不站出來政府只會當我們是Hello Kitty,只有展示我們的堅定才能令強權屈服。另外,雖然現在反國教的情緒高昂,但我希望大家務必保持理智,知道自己為什麼在這裡抗爭,反思自己以什麼理據反對國民教育,告訴自己,告訴大眾,我們不是無理取鬧。

經過今次,我希望香港人能夠繼續保有這一份熱枕,做高質素、具思辨能力、敢言的公民,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盡自己所能改變這個社會,將香港的命運掌握在大家的手中,香港的未來就要靠一班成熟的公民!

9月9日凌晨2:30按:

大聯盟突然結束佔領,充斥著種種疑惑,此時作出這個決定帶有沉重的政治代價,舉動本身卻並非錯誤,當中權衡與矛盾使我心情沉重。但以上感受我仍不否定,撤出的舉動並未抹殺經已取得的豐碩成果。不過我擔心的是往後如何走下去,大聯盟需要重整他們的論述,重新扣緊和牽動公眾,將反國教運動帶到新的階段。

(原始版已刊於11/9蘋果日報)

誘惑人心的國教委員會

反國民教育陣營的人經常被指責不加入政府成立的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是不想理性討論,為反而反。但請大家不要被這個委員會所迷惑,它絕對不是一個公義的討論平台,更不是能合理平息國民教育爭議的方法,它只是一個會出賣公眾的局,這個委員會最少有以下問題:

一、委員員只是一個諮詢架構,極其量是提供意見,從來都沒有任何決策權力。早前梁振英說擴大委員會職能,指的是擴大可討論的範疇,不要被他的語言偽術騙倒。而且委員會隸屬教育局,只會視作教育局對政府的意見的一部份。委員會報告出台後,政府只會當作意見之一看待,接納與否由政府自行決定。即使接納,政府還會參考一籃子因素,委員會報告只是其一,教育局本身意見可以佔大比重、中央指示可以視作決定性因素,總之最終決策權是在政府手上,即使委員會反對,它仍然可以用程序將委員會意見矮化然後強推課程。

二、委員會的討論不公開不透明,傳媒不能採訪,市民無法全面知悉會議內容,如此閉門造車,市民隨時被出賣。

三、委員會開宗名義叫作「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林鄭月娥亦表明「可在不撤回國教基礎下可以探討所有問題」 ,走進委員會,就代表支持國民教育科的推行,只是技術上有問題要加以討論,這令大聯盟要求全面撤回課程的立場被騎劫,這個前提決不可接受。討論的基礎必須是公開,而且不設任何前提。

四、胡紅玉說可談撤科或不撤科,並不代表國民教育科在討論期間不會開展,何不先叫停,到有共識再決定下一步,硬是堅持要先開展後討論?即使如教評會建議,先設一年冷靜期,但一年以後還是回到開展國民教育的階段,亦是不能接受。

五、就算政府視委員會的意見為決定性,最關鍵的一點是,這個委員會根本沒有民意代表性,而委員雖包含各教育專業代表,卻因此造成勢力失衡的問題,政府代表和只佔民間少數的左派組織代表佔據多數席位,而且不論大組織小組織皆持同等份額,反國教成員佔委員會不足1/4,他們進入委員會,就等同被挾持,在席上投票上處處被壓制,最終報告脫離主流意見,民意卻被報告挾持。到時明明主流民意要撤,報告卻說委員會大多同意不撤,政府就可以以此為憑不撤科。

不要以為政府是坦誠跟反對者討論問題,其實這只不過是緩兵之計,請君入甕,淡化並扭曲反對的聲音,到頭來他們還是會千方百計讓洗腦國民教育擺上教育系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