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上課初體驗

DSC_0234_proc_proc

在歐洲Exchange,四出旅行固然重要,但體驗當地的學習同樣重要。丹麥的春季學期已經踏入第三個星期,對這裡的學習環境亦略有了解和適應。

丹麥技術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DTU)在丹麥有多個校園,主校園位於哥本哈根北部的Lyngby,另一個則在西北部的Ballerup。大多Bachelor of Science (BSc)和Master (MSc)的課程都在Lyngby上課,而Bachelor of Engineering (BEng)和一些基礎課程則於Ballerup開辦。

DTU的BSc課程屬三年制,傾向學術理論,主要教育研究型人才,和一般大學課程一樣;BEng的課程屬三年半制,當中半年為企業實習,課程以實用技能為主,主要教育創新科技人才,讓他們投入職場或自立門戶,定位似香港的高級文憑課程,只是更加充實而就業導向沒有那麼鮮明。

DTU Map

DTU兩大校園位置

繼續閱讀

重新對焦(8):泛民唐營聯合;再提釋法;親文遠政;高分低能

1.唐營加泛民組執政聯盟?

改圖作家朗思提出唐營和泛民組成執政聯盟,以拉倒梁振英作為單一策略性共同目標,繼而推進普選,馬上引起網絡激烈反響,梁營、反泛民陣營馬上厲聲指責,泛民亦分兩派,一邊認為在多年僵局下未嘗不是辦法,另一邊則認為與建制力量合作等同政治自殺。

2.居港權再提釋法—主流焦點

律政司向終院建議對1999年「吳嘉玲案」的釋法文件提出釋法,認為自法院提請不會破壞法治,港大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指「打茅波」,認為政府不想自己提請釋法,「將一個政治問題夾硬推去法院度」;公民黨梁家傑批評用籌委會文件作為釋法依據,開極壞先例:「第日係櫃桶底搵到鄧小平一份文件,都得架喎!」;港大法律學院助理教授張達明則擔心九九年的釋法會無限延伸,令日後的集會、 新聞和言論自由等, 亦會以國內法律解釋。而上次剛果一案終院自行提出釋法,是由於問題屬外交層面,港法院無法釐清是否屬自治範圍,居法權問題則完全屬香港自治範圍。

3.莫言籲親文學遠政治—主流焦點

治莫言於領取諾貝爾文學獎前的主題講座指:「如果高明的讀者便會發現文學遠較政治美好。我建議大家關心文學,少關心教人打架的政治。」;
又指「有很多的中國作家關在監獄裡,這個我沒聽說過。而且我想每個人進監獄,其中都有很複雜的原因,我在沒有了解清楚之前,我不能隨便地發表言論。我們不要認為只要是作家,就是一個高尚的人。」

對於以上話題,文人們有以下意見:

「若要在高聳的堅牆與以卵擊石的雞蛋之間作選擇,我永遠會選擇站在雞蛋那一邊。」—日本作家村上春樹
「無論做人還是為文,都要活得誠實、負責、有尊嚴。」—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
「可以不為自由而戰,但不能為高牆添磚。」—中國青年作家韓寒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曹丕

主場新聞亦為此彙整了一批正在被囚的中國作家、記者。

4.成龍再發歪論

繼續閱讀

以為…

有些人會以為反國教是完整否定國民教育

有些人會以為國民教育等同洗腦

有些人會以為國民教育科講的只是國情教育

有些人會以為國民教育等同國民教育科

有些人會以為要求完整撤回國民教育科等同禁止進行國民教育

有些人會以為反對國民教育科是對教育專業的不信任

有些人會以為堅持開設國教科是進行洗腦

有些人會以為學校自決開科等同自由

有些人會以為學校將國民教育科教得不偏頗,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就無須撤回

有些人會以為堅持撤回是非黑即白的觀念

有些人會以為不撤回科目等同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有些人會以為撤回科目等於討論停罷

有些人會以為完全撤回科目就是行動終結

還有很多很多以為……

而我也可能以為,自己了解雙方各派背後的各自想法

今日的鏗鏘集,支持和反對國教的人也可能以為它在為自己說話

http://programme.rthk.org.hk//rthk/tv/programme.php?name=hkcc&d=2012-09-24&p=858&e=&m=episode

 

按:簡而言之,世間誤會何其多,不必要的敵視由此而生

誘惑人心的國教委員會

反國民教育陣營的人經常被指責不加入政府成立的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是不想理性討論,為反而反。但請大家不要被這個委員會所迷惑,它絕對不是一個公義的討論平台,更不是能合理平息國民教育爭議的方法,它只是一個會出賣公眾的局,這個委員會最少有以下問題:

一、委員員只是一個諮詢架構,極其量是提供意見,從來都沒有任何決策權力。早前梁振英說擴大委員會職能,指的是擴大可討論的範疇,不要被他的語言偽術騙倒。而且委員會隸屬教育局,只會視作教育局對政府的意見的一部份。委員會報告出台後,政府只會當作意見之一看待,接納與否由政府自行決定。即使接納,政府還會參考一籃子因素,委員會報告只是其一,教育局本身意見可以佔大比重、中央指示可以視作決定性因素,總之最終決策權是在政府手上,即使委員會反對,它仍然可以用程序將委員會意見矮化然後強推課程。

二、委員會的討論不公開不透明,傳媒不能採訪,市民無法全面知悉會議內容,如此閉門造車,市民隨時被出賣。

三、委員會開宗名義叫作「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林鄭月娥亦表明「可在不撤回國教基礎下可以探討所有問題」 ,走進委員會,就代表支持國民教育科的推行,只是技術上有問題要加以討論,這令大聯盟要求全面撤回課程的立場被騎劫,這個前提決不可接受。討論的基礎必須是公開,而且不設任何前提。

四、胡紅玉說可談撤科或不撤科,並不代表國民教育科在討論期間不會開展,何不先叫停,到有共識再決定下一步,硬是堅持要先開展後討論?即使如教評會建議,先設一年冷靜期,但一年以後還是回到開展國民教育的階段,亦是不能接受。

五、就算政府視委員會的意見為決定性,最關鍵的一點是,這個委員會根本沒有民意代表性,而委員雖包含各教育專業代表,卻因此造成勢力失衡的問題,政府代表和只佔民間少數的左派組織代表佔據多數席位,而且不論大組織小組織皆持同等份額,反國教成員佔委員會不足1/4,他們進入委員會,就等同被挾持,在席上投票上處處被壓制,最終報告脫離主流意見,民意卻被報告挾持。到時明明主流民意要撤,報告卻說委員會大多同意不撤,政府就可以以此為憑不撤科。

不要以為政府是坦誠跟反對者討論問題,其實這只不過是緩兵之計,請君入甕,淡化並扭曲反對的聲音,到頭來他們還是會千方百計讓洗腦國民教育擺上教育系統之中。

簡短回應林鄭言論

對林鄭於8:30時發表的言論,本人作簡短回應:

林鄭:教育宗旨是要學生明辨是非,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及獨立思考及自主能力,做一個對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有承擔的人。

在指引下,國民教育科所造成的效果是以激情取代理性、黨國不分、渲染民族主義等,潛在的負面影響罊竹難書。
要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本有通識教育,明辨是非要以史為鑑,根本不需要如此危險的國民教育,更需要的是公民教育,培養公民意識,理性參與社會。

林鄭:政府施政要擇善固執

到底誰善誰惡?強調民族主義、製造順民是什麼正確價值?正義取決於良心,取決於社群認同,不是權威。
在一個號稱民主的社會,當成千上萬的市民站出來反對,多個民調顯示約七成人反對,只有約一成市民支持,在毫無民意基礎之時,你竟敢說政府是擇善固執,確實無恥。

林鄭:請大聯盟加入委員會,慢慢討論

委員會只是諮詢機構,並無任何權力,最終決定仍在政府手上。而在委員會討論時,國教科仍在推行著,將國教定性為需要推行,與大聯盟要求立即撤回的立場背道而馳,他們豈有加入之理?

林鄭:國民教育應集中教與學防止洗腦

這樣說是否想國民教育變成既定事實,霸王硬上弓?

現行國民教育從理念上已經錯誤,其原則亦已被一個錯誤的課程指引所規範,因此並無討論教學方法的基礎。
是不是我將國民教育扭成公民教育來教就沒有問題?這樣這一科已經是名不正言不順。
學校自行將國民教育的理念導正,就已違反課程指引,政府完全有權干預,何以教人安心?
而導正後的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重重疊疊,又何有另開科之需要?
只有撤科,由下而上主導,重新設計一個香港人需要的課程,釐清各項原則和內容,得到教育界的共識,香港人的認同,才推出新的科目,這樣才是正途!

由於過於憤怒,暫無心作詳細理性論述。

學習的感知

老師和資優生常常說讀書要懂得變通,要融會貫通,但總是不能很具體地指出什麼才是融會貫通,而受訓示的學生往往也不能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即使他們從各處習得各式各樣的「讀書秘技」,成績仍毫無寸進。

講真正的學業有成,當然不是指成績驕人,達致融會貫通才是至關重要,但如何達致融會貫通呢?我認為除了讀書方法外,更根本的是對學科的感知。

繼續閱讀

The Animal School 動物學校

The Animal School

Dr. R. H. Reeves

原文:

Once upon a time the animals decided they must do something heroic to meet the problems of a “New World”, so they organized a school. They adopted an activity curriculum consisting of running, climbing, swimming and flying. To make it easier to administer, all animals took all the subjects.

The duck was excellent in swimming, better in fact than his instructor, and made excellent grade in flying, but he was very poor in running. Since he was low in running he had to stay after school and also drop swimming to practice running. This was kept up until his web feet were badly worn and he was only average in swimming. But average was acceptable in school, so nobody worried about that except the duck.

The rabbit started at the top of the class in running, but had a nervous breakdown because of so much makeup in swimming.

The squirrel was excellent in climbing until he developed frustrations in the flying class where his teacher made him start from the ground up instead of from the tree-top down. He also developed charley horses from over-exertion and he got a C in climbing and a D in running.

The eagle was a problem child and had to be disciplined severely. In climbing class he beat all the others to the top of the tree, but insisted on using his own way of getting there.

At the end of the year, an abnormal eel that could swim exceedingly well and also could run, climb and fly a little had the highest average and was valedictorian.

The prairie dogs stayed out of school and fought the tax levy because the administration would not add digging and burrowing to the curriculum. They apprenticed their children to the badger and later joined the groundhogs and gophers to start a successful private school.

中譯版本:

繼續閱讀

假如沒有千蒼百孔的教育制度

有時我在想:假如沒有這個千蒼百孔的教育制度,人們還會從這些荒謬的教學上得到反思,尋找出什麼才是最佳和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態度和教學模式,找出教育的目的為何,找出應該如何立身處世?在反抗的過程中,我們被激發而作出了很多的思考。要是教育是完美的,一切都符合己意,自我感覺良好,我們根本不會理解和體會到學習路上曾經是如何地艱難,從古至今是如何改變。沒有在不義的環境中活過,就不會想什麼才是最理想的教與學,即使去想亦因沒有挫折而無法想得透徹。我們相信一切,然後就只會按既定的模式學習,讓一切順其自然,無意識地應付著眼前的一切。社會給予你什麼目標,你就全都相信,全都奮力地追,到最後很難對未來有自主性的思考,從而得出屬於自己的理想。

繼續閱讀

抗拒TVNews

香港教育城的TVNews行之已久,每星期提供數段明珠台的新聞及練習供學生一個英文學習平台,不過很多學生都對此平台十分抗拒。箇中原因,我嘗試分析一下:

  1. 學生本身對學習英文就很抗拒
  2. TVNews練習量過多,造成功課壓力
  3. 老師硬性規定完成進度,帶強迫性而非鼓勵性,學生抗拒,只求交貨,不求學習
  4. TVNew對低form來說有太多深字,需不斷查字才能理解內容,興趣下降
  5. 同時硬吸太多生字,難以記憶和消化,學習成效不大
  6. 題目設計多針對內容細微和無關重要的地方,對提升語文能力效果不大
  7. 回答問題需要重複看片數次,費時和令人厭惡
  8. 對新聞內容不感興趣,無法投入
  9. 其他同學不做,有樣學樣

繼續閱讀

為何要接受官方思維?

香港回歸已經十四年,市民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不斷提高,但中央似乎對這個進度(可能還有方向)並不滿意,三令五申要政府加強國民教育。終於,今年教育局就推出了「德育及國民教育」的課程諮詢稿,決心將國民教育獨立成正規、規範化的科目。國民教育要加強,早已有很大呼聲,本來課程推出應該會受支持,但課程內容令人大失所望,教什麼,如何教,實在令人深感不妥,更有灌輸官方愛國主義之嫌。此外,現今教育的內容多與這科重疊,令人質疑這一科到現在還有沒有推行的需要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