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8,午膳的中後段,正當我應付著那些虛有其表,放進口內有如蒜泥的所謂印度炒飯時,一個如雷貫耳的警笛聲震撼了整個用膳區。
校園生活
DTU Main Campus
上回簡單提過DTU的學習模式,今次就介紹一下DTU的校園環境。
DTU的主校園位於哥本哈根北部,Lyngby外面的Lundtoftesletten平原,佔地超過1平方公里,比香港所有大學除中大之外都大得多,具體一點即是3/4間中大、2間港大或10間理工大學,可說頗為誇張。不過DTU總學生人數只有1萬人左右,扣除在其他校園上課的學生,Lyngby校園實在毫無擠迫感。 繼續閱讀
假如沒有千蒼百孔的教育制度
有時我在想:假如沒有這個千蒼百孔的教育制度,人們還會從這些荒謬的教學上得到反思,尋找出什麼才是最佳和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態度和教學模式,找出教育的目的為何,找出應該如何立身處世?在反抗的過程中,我們被激發而作出了很多的思考。要是教育是完美的,一切都符合己意,自我感覺良好,我們根本不會理解和體會到學習路上曾經是如何地艱難,從古至今是如何改變。沒有在不義的環境中活過,就不會想什麼才是最理想的教與學,即使去想亦因沒有挫折而無法想得透徹。我們相信一切,然後就只會按既定的模式學習,讓一切順其自然,無意識地應付著眼前的一切。社會給予你什麼目標,你就全都相信,全都奮力地追,到最後很難對未來有自主性的思考,從而得出屬於自己的理想。
隱性壓抑
開學只有兩星期多點點,感覺就和開學半年沒有太大分別
生活依然枯燥,學業更是艱巨
每天放學三件事,上網看新聞,溫習,偷點時間打機
壓力不太大,只是感覺少了些什麼,壓抑了些什麼,失去了色彩,缺少了衝勁
朋友間的話題愈來愈狹窄,開口就是關於讀書
興趣什麼的,早已退居二三線,大家都收起來,還要各走各路
共同的話題已經所無幾,亦失去了討論那些事熱情
沒有什麼好分享的逸事,或是說根本就已經不知道可以分享什麼,有什麼可以分享
亦或許是我本身就是個沉默而且「鈍感」的人,找不出什麼話題,不知道應該說些什麼
考試年份,生活真是沒什麼兩樣
抗拒TVNews
香港教育城的TVNews行之已久,每星期提供數段明珠台的新聞及練習供學生一個英文學習平台,不過很多學生都對此平台十分抗拒。箇中原因,我嘗試分析一下:
- 學生本身對學習英文就很抗拒
- TVNews練習量過多,造成功課壓力
- 老師硬性規定完成進度,帶強迫性而非鼓勵性,學生抗拒,只求交貨,不求學習
- TVNew對低form來說有太多深字,需不斷查字才能理解內容,興趣下降
- 同時硬吸太多生字,難以記憶和消化,學習成效不大
- 題目設計多針對內容細微和無關重要的地方,對提升語文能力效果不大
- 回答問題需要重複看片數次,費時和令人厭惡
- 對新聞內容不感興趣,無法投入
- 其他同學不做,有樣學樣
也談母語教學
香港回歸後大力推動母語教學,七成半的學校在初中皆以中文作為主要教學語言。母語教學本來是一件美好的事,因為母語使我們更易掌握課題,作深入了解。可是,十年來這項政策一直備受批評,說母語教學使學生英文水平下滑、學校風氣差了等等,挑通眼眉的會知道出現了一種標籤效應,不論家長、學生、雇主甚至教師都認為以英語學習的人才有成就。但在我看來,造成母語教育失敗的不單是標籤效應,還有教育政策。
我個人認為以母語教育是一件好事,無可否認使用母語學習會更易、更快和更好地學習,知識很容易就能被吸收理解。試比較一下你看廣東話節目和英文節目時的感覺,是不是看英文節目時會比較難去理解內容呢?縱使它輔有中文字幕。
那以母語教學又是否會令英語水平下降呢?或多或少都會有影響,但影響是不是很大呢?我又覺得不是。我從兩年的英語教育中感受到,語文科以外的科目雖以英語教授,但與日常英語又沒有太大關聯,自己的英語似乎沒有因其他科目皆以英語教授而有很大提升,反而因為以英語教授,感覺課文比初中時更難融匯貫通,甚至有時不能理解課文的意思。相反,當我看一次該課的中文版後,感覺是更清楚明日內容了。
有人認為以中文學習的人就沒有出息,但其實這是在教育政策和標籤效應混合後產生的錯覺。修讀英文班的人,全都是級中成績最好的人,他們都是級中排名最頭的數十名學生。文理科目成績較差的都排除在外,除非是全英文中學。那麼留在中文班的,都是一些平常成績較差的學生,就造成了中文班的學生看似能力較差的幻象。不過,他們有一部分資質其實不差,我看見有些讀中文的同學以中文學習後出來的成績比讀英文的高出一截。他們其實都是人才,可能英文稍差一點而已,卻被社會排除在外。我們看預科,大多科目都是全英文授課的,哪裡可以讓這班一直用中文讀的人才容身?不論你在會考有多高分,只要高中時你不是用英文讀,你都沒多大的機會可以升上預科,因為你根本難以適應全英的課程。而雇主很多都要求中七程度,埋沒了不少人才。這個情況或許會在三三四下有所改善,但標籤仍然存在,英文差的人要上大學進修學科仍然困難。
我們沒有見到會考英文科合格率因母語教學而大大下降,反而見到部分語文能力較差的人在考試中脫穎而出,只是受標籤帶來的精英教育影響,比例較少而已。
看日本,人家對英文其實不太在乎,想進修科學的就讓他們用母語進修,想學語文的就讓他們學,最後成為翻譯,協助不會英文的學士交流。他們不受語文阻礙,專心鑽研學術,才成就了科技發達的日本。
我明白,在香港對英文的需求比其他地方高和重要,但那個學習時數比其他地方都長的英語課程其實亦已足夠。知識行頭,其他科目應以知識為重,相關英語,到他們覺得有需要才學也不遲,更何況在中文授課的同時亦有些英語專有名詞滲了進來。我認為語文科以外的科目,知識的吸收比語文更重要,要不然索性把語文科的比例提升吧,為什麼要以外語扼殺語文能力稍差的人學習知識的機會?
[轉]應試基因作祟
轉自東方日報
新高中推行大半年了,其他科目雖有改動,但教與學的都懂得拿捏,惟大部分老師和學生還未掌握通識科,習慣了不思考只懂背誦的同學(即大部分學生)更 視通識為洪水猛獸,而補習社和高中老師則忙於「拆解」。
當然,這只是一般性現象。有少數學校懂得教通識科,朋友的女兒也因有一位好的通識科老師,對社會議題的認知和思考能力都提高了。還 是老師最重要。可是,老師對通識的熱誠往往被考試要求打沉。一位年輕通識科老師參加了通識科考試評分工作坊後非常沮喪,他說同工都企圖把學生的答案系統分 類,這樣答多一分,那樣答又多一分。
對,這就是多年的「應試基因」作祟,大家只求建立應試技巧,不求深化和鼓勵思考。若學生離題作答,改卷員沒有「樣辦」跟隨,學生可 能會很低分。早前某電視台請名嘴答模擬通識卷,有些題目就連名嘴也不合格。
第一年的通識科考試還有兩年就舉行,且看通識科如何被應試基因「異化」。異化後的通識科可能還有一個惡性後果,即學生為了攞分,往 往會寫出最標準和安全系數最高的答案。數年後,當通識科累積了多份試卷,老師就能「揣摩」出改卷員心思,懂得教導學生循着這心思舉一反三,就可以加分。這 些都是可操練的應試技巧,但也可能是缺乏批判思考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