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對焦(11):遊行修正角度;南周起義

1.遊行作假多不勝數之濫竽充數

愛港力於30號撐CY遊行中宣稱遊行人數達5萬人,並且張貼相片指遊行得到「有外國血統」的市民支持,而八両金亦有到場支持。但從相片和證人發現,遊行人士全部聚集在政府總部時也站不滿整個廣場(參照:12萬人反國教晚會坐滿政總、添美道、添馬公園、立法會以致坐出金鐘到演藝學院),而相中的外國血統市民實為正在採訪的外國記者,八両金亦只是路過,以往亦出現在泛民和學民思潮的遊行中並拍照。

2.遊行作假多不勝數之收錢賣人格 勾結新義安

元旦支持梁振英的遊行,主辦單位稱有6萬人參加,警方指最高峰有8000人。多個媒體和臥底在多個地點都拍下挺梁陣營出錢請人遊行的證據,當中更有黑幫及童黨,幕後接頭人疑是新界總商會副宣傳主任蔡志峰,但工聯會鄭耀棠反指是「對家」混入遊行嫁禍。另外在是場遊行中,以長者為主,大量參加者為內地自遊行遊客和居港內地人,部分人於遊行後得到工展會入場卷並馬上入場。

3.堵路衝突表非內

於元旦遊行的禮賓府隊伍與警衝突中,除媒體作述的事實外,不少目擊者都有另一番敘述,形成另一個前因後果:例如警方首先違反不反對通知書協定,於遊行途中封閉前往禮賓府正門的道路;警方將示威者包圍以致隊伍動彈不得製造阻路假象;故意封鎖雪廠街道路阻止脫隊人士返回原定遊行路線;警方刻意封鎖無遊行的道路製造阻塞;有一批示威者被警方強行推到地鐵站內。

事件中亦有「V煞」刻意佔據馬路,但其他示威者總體並無刻意阻路,「V煞」團體「匿名」希望港人諒解行動背後理念,他們認為不影響社會運作,不癱瘓政府,是無法動搖政權。

晚上馬路的人士也回到行人路並散去,但警方11時起開始大規模清場,而隻身站於路中心的梁國雄,則被上百警察包圍,最後以「非法集會」的罪名被拘捕。

在警方於不同無遊行位置封路同時,監警會人員正在用膳,疑警方是看準這「無王管」時段。

4.社協為巨款棄理想

繼續閱讀

《悲慘世界》在香港

Young Cosette sweeping: 1886 engraving for Victor Hugo’s Les Miserables. French illustrator Émile Bayard drew the sketch of Cosette for the first edition, and this engraving was prepared for an 1886 edition. The image has become emblematic of the entire story, being used in promotional art for various versions of the musical. (公有圖片)

原文轉載自輔仁媒體 作者:無妄齋

 

惟律法與風俗引致嚴苛之社會非難恆存於世,在文明國度將人間化為地獄,並教人類天賜的福祉遭罹厄運。但凡本世紀的三大難題 - 貧困令男人潦倒、飢餓使女人墮落、黑暗叫孩童羸弱 - 未能解決;社會之窒礙依舊在世間一隅發生 - 換言之,一旦世界尚存有愚昧與悲慘,像本書之作必不至無益於世。
-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序言

雨果(Victor Hugo)筆下的《悲慘世界》,故事設定在動蘯不安的時代。法國在大革命以後歷經數代帝制復辟,迎來七月革命後由貴族與資產階級支持下建立的王朝。原以為長久的混亂終告過去,人民權利得以保障,然而事與願違。新政府「飲水思源」,以君主立憲之名,不僅設法鞏固君主的威權,亦不忘惠及昔時鼎力相助的資本家們。對於貧苦大眾的訴求,他們卻視若無睹。

孔丘嘗言: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進步的社會無可避免會出現貧富不均,可怖的是在上者為富不仁。其時巴黎可不是人間樂土,餓殍滿道,風雨飄搖。急速工業化令農民生計幾近斷絕,貧病交迫使民眾朝不保夕,政令偏頗於貴族財閥教他們毫無憐惜之心,變本加厲地向下層剝削。

繼續閱讀

叫醒香港—國教抗爭感言

縱觀整個反國民教育運動,令我最心痛的,不是政府一直對我們的訴求充耳不聞,毫無對話誠意,而是到今時今日仍有一班人認為我們為反而反、無理取鬧。

我希望這班人只是少數,亦希望他們了解事實是正好相反。我很多謝學民思潮和其他反國教組織,他們為社會運動帶來了革新,以啟蒙方式來打這場抗爭運動。他們年半以來以穩打穩紮的行動,從媒體到街站到集會到佔領,用一顆純潔的心、堅毅的意志,引起大眾的目光,再以強而有力的論述,解釋國民教育存在的問題,成功喚醒大多的市民,使這場抗爭得到市民認受,不如以往被誤解,只為社運中堅的自hi園地。很多市民被真誠打動,首次關心我們的社會,理解政府推行的國民教育有什麼問題,身體力行向政府說「不」。每天過萬人的佔領,星期五12萬人迫爆金鐘,參加市民同心同德展現極高的公民質素,證明這場運動比以往都要成功。

此刻我們的行動稍為激烈,但絕不激進,因為我們有理有節,更與大眾連成一線。我們清楚知道不站出來政府只會當我們是Hello Kitty,只有展示我們的堅定才能令強權屈服。另外,雖然現在反國教的情緒高昂,但我希望大家務必保持理智,知道自己為什麼在這裡抗爭,反思自己以什麼理據反對國民教育,告訴自己,告訴大眾,我們不是無理取鬧。

經過今次,我希望香港人能夠繼續保有這一份熱枕,做高質素、具思辨能力、敢言的公民,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盡自己所能改變這個社會,將香港的命運掌握在大家的手中,香港的未來就要靠一班成熟的公民!

9月9日凌晨2:30按:

大聯盟突然結束佔領,充斥著種種疑惑,此時作出這個決定帶有沉重的政治代價,舉動本身卻並非錯誤,當中權衡與矛盾使我心情沉重。但以上感受我仍不否定,撤出的舉動並未抹殺經已取得的豐碩成果。不過我擔心的是往後如何走下去,大聯盟需要重整他們的論述,重新扣緊和牽動公眾,將反國教運動帶到新的階段。

(原始版已刊於11/9蘋果日報)

文革式批鬥?

在最近的評論中,有一個新詞彙經常被使用,以指責別人作出的批評,那叫作「文革式批鬥」。每當有人言論引起洶湧的反對,或某個人和事被針對的時候,總有擁護者拋出「文革式批鬥」一詞,指責批評者的不是。就如日前葉詠詩發表一篇名為《香港人的修養哪裡去了?》的文章,評論香港示威者的行為,馬上就引來數以百計的網民留言反駁。面對群情洶湧,又有人留言斥責網民進行文革式批鬥,要大家閉嘴。

我相信很多香港人聽到這種指責後也會產生同感,因為當今政治環境給人感覺很混亂,但我們首先要問的是,到底什麼是「文革式批鬥」?聲勢浩大的網民以至走在街上的示威者、社運份子,是批鬥份子?他們的行為要不得?

繼續閱讀

《1911:辛亥革命》觀後感—走馬看花的革命情懷

這個月,是辛亥革命上最重要的其中一個月,在100年前,清帝退位,中國封建帝制落幕,民國正式統領中國。後人紀念辛亥革命,特攝制一電影《辛亥革命1911》。雖然它早早就上影了,可小弟最近才有機會觀看。看過以後,感覺這電影實在不錯,所以分享一點感想。

繼續閱讀

FB在推動政治參與合格嗎?

從電子郵件到即時通訊工具(icq、msn),繼而又到網誌的興起,今時今日到了Facebook、微博等的新一代社交平台,網絡社交模式在起了革命性的變化。其中Facebook使用人數高達6億之多,這種平台組建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社交圈子,分享著各式各樣的生活逸事。

Facebook對現實世界造成一種特殊的影響力,是以往的社交平台所難以做到的,這就是對社會和政治參與的影響。過去兩年,我們經常從報章、電視等地方看到青年透過FB發起社會運動:從高鐵事件到最近的財政預算案,市民都利用FB進行表態,甚至組織遊行。政府也開始重視社交平台的重要性,所以官員和政府部門都紛紛設立fb專頁,收集民意。FB早已成為香港一個重要的政治參與平台。

繼續閱讀